廣西:山歌融入新元素壯家改良老手藝
錄入時間:2013/7/18 11:02: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從黃肖琴家出來,大家對靖西繡球產業發展各抒己見:繡球雖然好看,但實用性不強,人們不會重復購買,限制了繡球產業的擴大發展;繡球品種、花色單一,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在提高品種的豐富性上還需要多下工夫。在提高繡球實用性上,舊州人已經做了一些嘗試,比如開發繡球的藥用價值,在繡球里面裝入保健藥品,滿足了用戶養生保健的需求……
拐過一條街,舊州老街中心壯音閣上的壯族民俗表演開始了。
靖西壯族博物館民俗藝術團的民間藝人,為文藝家們表演了田間矮人舞《喜慶豐收》、壯族末倫《老漢哭山河》、壯劇演唱《贊瓦氏夫人》、民間習俗表演《舞乳狗》、壯族樂器合奏《靖西八音》、巫調《保平安》、民間婚俗表演《馬緣接新娘》等節目。充滿壯民族風情的民俗展示,引起文藝家們極大興趣。演出結束后,大家涌上舞臺,圍著民間藝人們交流、拍照、錄音、錄像。藝術團團長李西克是當地有名的民間藝人,幾十年來致力于研究壯族樂器的制作、改良。他拿出一個田螺,隨口吹奏出一段樂曲。大家立刻將他團團圍住,拿過田螺仔細觀摩,發現田螺被他開了一個小口,尾巴處用一片薄膜封住。“口子開多大很有講究,用力要輕,不能開太大。”有懂樂器的拿過來吹了一下,發出滋滋的響聲,引來一陣會心的笑聲。
回程中,此次采風團領隊、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黃云龍告訴大家,靖西壯族博物館民俗藝術團成立10多年,成員由舊州及周邊地區民間藝人組成,其間有幾位老藝人已經離開人世。他們表演的民俗節目很受藝術工作者、游客歡迎,在當地有很高知名度。
采風 創作開拓新題材
采風團成員大多是來自全區基層單位的文藝骨干,從事不同藝術門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此次邊境采風之行,文藝家們飽覽邊地大美風光,感受、采集壯族山歌、民俗文化,收獲著心靈的富足和藝術的感悟。他們紛紛表示,回去以后,要創作一些高質量的文藝作品,為當地群眾文藝演出提供好作品、好節目。
崇左市花山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創作中心主任盧素珍告訴記者,看了大新、靖西兩地的文藝演出,對自己啟發頗深,今后在開拓花山文藝題材和演出形式上,將做一些新的探索。來賓市忻城縣文化館副館長朱日東能譜曲、會唱歌,從他幾天來唱的一些自創歌曲中,記者感到,他雖是壯族,作品卻并不拘泥于壯族音樂,而是在保留壯族音樂元素的基礎上,融入了很多現代流行音樂元素。他說,大新、靖西地區的山歌、民俗與忻城多有不同,此次采風收集的音樂素材,有些將會運用到以后的歌曲創作中。(廣西日報/記者趙娟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