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來,國家大劇院打造了以“周末音樂會”“經典藝術講堂”“走進唱片里的世界”“青少年藝術周”“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藝術精品展演周”等為代表的一系列藝術普及教育活動品牌。這些普及活動水平高、體量大、常態化,基本票價40元,最便宜的只需10元甚至免費。這些普及與教育相結合的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不間斷地向普通大眾傳授了欣賞和感知藝術的常識,其中青少年藝術周、春華秋實展演周成為全國廣大青少年展示藝術才華的最佳平臺。
6年來,大劇院還不斷將講座、活動帶出劇院,送到基層,力求讓高雅藝術覆蓋城市每個角落。2013年5月10日,北京協和醫院門診樓一層大廳內,來自奧地利的兩名藝術家攜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音樂家們,為醫患人員帶去了一場特別的音樂會,一位大夫說:“在這樣的氛圍中,不管是我們醫生還是患者,大家都獲得了身心愉悅,減輕了工作壓力和疾病帶來的困擾。”這只是國家大劇院送藝術到人民群眾身邊的一個剪影。2012年、2013年五月音樂節、舞蹈節、費城音樂周期間組織公益演出,邀請國內外古典樂界的藝術家,走進打工子弟學校、居民社區、博物館、大中院校、福利院、醫院、工程院等各個場所。2011年起,在全市建立“歌劇興趣培養基地”,如今基地校由最初的3個區縣十幾所中小學拓展至目前5個區共150余所學校,共計8.5萬人次走進大劇院。
2011年與首都文明辦合作推出的“市民高雅藝術殿堂文明行”,2012年與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等,使更多公眾接受了藝術熏陶。為了培養鐵桿院迷,國家大劇院還建立了完善的會員體系,擁有各類會員近25萬人。
國家大劇院的藝術普及事業深入人心,深得人心。眾多國內外知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專家、學者及一流院團、專業藝術院校都積極參與到這樣偉大的活動中,“講演結合、賞析并重”成為藝術普及教育事業的固定環節。陳丹青、白巖松、濮存昕、于丹、朱軍等300余位知名藝術家及文化人士,成為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的志愿者,只要是大劇院召集的面向大眾的藝術普及活動,他們都有求必應。鋼琴家郎朗也已在大劇院舉辦好幾次大師課,他與盲童來家俊的四手聯彈已傳為佳話;指揮胡詠言是參加“周末音樂會”最多的指揮之一,他還曾邀請自己多位藝術圈好友義務參加演出;作曲家郝維亞是參加大劇院歌劇講座最多的人,每一次都帶領一批對歌劇一無所知的人走進歌劇“大門”。
白巖松在第一年參與大劇院普及工作時就說:“做藝術普及教育推廣工作,就像一個苦行僧,你在做,但不能去求收獲,可收獲一定在。”如今,6年過去了,國家大劇院所堅持的“滴灌工程”已經潤物有聲,開花結果。有心人發現,在國外聽古典音樂看歌劇的,80%至90%都是白發人,而在中國95%的觀眾都是黑發人,大劇院人很是自豪。海丁克、馬澤爾、艾森巴赫、捷杰耶夫、卡拉雷斯、里奧·努奇等數不清的大師,也在國家大劇院被年輕的中國觀眾感動,并許下要每年都來的諾言。
6年如白駒過隙,大劇院人堅定不移,但距離“百年老店”還遠得很。陳平院長對大劇院人說:“我們將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讓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明年起,大劇院每年將制作三部民族歌劇,這將又是人民的福音。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國家大劇院對此滿懷信心。(中國文化報/趙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