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日當日,大劇院處處是舞臺。在遼闊的一層大廳,集體舞快閃飛旋,觀眾移步換景,仿佛瞧見了白日夢;在精致的音樂廳,北京交響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帶來5場音樂會;在緊湊的戲劇場,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大展國粹誘惑,大劇院原創話劇《王府井》亦得到片段呈現;在玲瓏的小劇場,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探戈舞王”莫拉·戈多伊、中國歌劇舞劇院先后亮相,風度翩翩;在雅靜的藝術資料中心,老藝術家 “唱”談大劇院;在美麗的花瓣廳,俄羅斯喀秋莎合唱團、小鈴鐺合唱團奉獻民間歌舞;在神奇的劇院各公共空間,“國粹老中青”戲曲展演,歌劇《蝙蝠》集萃演唱,大劇院管弦樂團銅管樂手整點報時,大劇院合唱團團員即興表演,《卡門》、《羅恩格林》等“劇中人”四處巡游;在音樂廳環廊,觀眾一邊零距離欣賞大劇院官網、古典音樂頻道和《國家大劇院》期刊等自媒體,一邊在古典音樂二維碼里“尋寶”;在劇院各展廳,觀眾品鑒著《壺天宣豫——故宮博物院藏清宮戲曲文物特展》、《瓷·戲——人生的禪意》等精品展覽……歌劇、交響樂、民樂、鋼琴、舞蹈、話劇、京劇,填滿整座劇院,令隔墻忙碌著的長安街都很想在這里拐個彎兒。
世上從沒有這樣的劇院,這樣的日子,以這樣豐盛的藝術佳肴招待賓客——人民!不僅如此,各大媒體對此也是“垂涎欲滴”:北京電視臺新聞頻道、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聯合中國網絡電視臺、新華網、人民網、國際在線、中國廣播網、北京廣播網、千龍網、新浪網、搜狐網、網易、鳳凰網、MSN等12家門戶網站于當日9時至11時半進行2.5小時同步直播,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音樂廣播于10時至12時進行2小時現場直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則全天整點跟蹤報道。如果可以,不妨把12月22日叫做“國家大劇院日”。
為人民準備不散的宴席——
從前,為了看好看的芭蕾聽好聽的音樂,人們要在家門口苦苦等待某個節日或者需要漂洋過海。現在,季節性的藝術盛宴在國家大劇院已如家常便飯。
將一個開放日辦成人民的節日,辦成藝術盛會,是一個充滿智慧和愛心的舉措,是一種帶有強烈親和力的行動。但是,國家大劇院有今天良好的口碑,靠的絕不是一時一念之功,而是日復一日的努力。北京,身為一個四季分明的城市,從前的演出季也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國家大劇院自開幕運營以來,在“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辦院宗旨指引下,迅速而準確地明確了其功能定位,找到了先進的運作模式、科學的發展戰略和高效的管理體系,從而創造了文化藝術領域的神話——國家大劇院用6年時間將自己鍛造成全球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藝術生產能力最活躍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成長為北京乃至全國人民心目中的重要文化地標。因為有了國家大劇院,北京沒有了藝術淡季。
必須指出的是,國家大劇院在堅持高品位、高水準高雅藝術的前提下,仍然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這座往常被人們較多關注外觀的建筑,經受住了人民近距離的仔細查看——越是細處越是精彩。走進國家大劇院,像是登上一艘文化航母,可以自由地在大江大海中航行。這個世界表演藝術領域的新生兒,被美國OPUS3藝術經紀公司副總裁厄爾如此贊賞道:到中國國家大劇院演出已經成為國際藝術領域的一種潮流!是的,國家大劇院已經成為世界表演藝術領域的“中國極”。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7年12月22日正式運營以來,國家大劇院已經吸引演出觀眾、參觀人員、藝術普及對象超過1000萬人次。
過去6年間,國家大劇院共進行商業演出5070場,觀演觀眾約561.1萬人次;迎來了中外544家藝術團體、17.7萬人次藝術家。國家大劇院形成了新春、夏季、秋季三大演出季,并打造了“歌劇節”“舞蹈節”“中國交響樂之春”“五月音樂節”“漫步經典音樂會”等多個深受公眾喜愛的演出品牌;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芭蕾舞團、指揮家、藝術家紛至沓來,中國國家級及地方各藝術院團爭先恐后奔赴國家大劇院,無論對世界而言還是對中國而言,國家大劇院都像吸鐵石一樣,釋放著強大的能量。國家大劇院還創造性地主辦了“北京國際芭蕾舞暨編舞比賽”“多明戈世界歌劇聲樂大賽”“高級舞臺技術與管理培訓班”“青年作曲家計劃”“樂詠中國——世界作曲家譜寫中國”和歌劇角色試唱等活動,如此種種,國家大劇院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之前對她的期待。世界也和中國一樣,常常睜大雙眼觀望、凝望、眺望這座殿堂:它了不起的不只是體量,重要的是大體量下的藝術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