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讓與襄子》全劇場面宏大,張弛有度,表演細膩;唱詞精煉準確,形象生動,富于感情;對白鏗鏘有力,簡潔明快,不拖不冗;表演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結尾戛然而止,意韻悠長,給觀眾以無限的回味。戲曲導演張志強在看了該劇之后說:“真沒有想到,一個縣級劇團還能排出這么好的戲,這個戲非常有潛力。”詩人、山西省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李杜在看了該劇后說:“這個戲感動了我,觀看中我流了兩次淚,太好了!”
該劇上演以來,場場爆滿,觀眾好評如潮。今年1月18日,在山西省宣傳工作會議上,《豫讓與襄子》榮獲山西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這是山西省縣級劇團唯一獲此殊榮的劇目,也是長治市唯一獲此殊榮的戲曲劇目。
在傳承中尋求老街區保護發展
歷史是最珍貴的,我們什么東西都可以創造,唯歷史遺產不能創造;我們什么東西都可以沒有,唯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必須保護。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僅可以提高當地知名度,而且可以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
作為有著2500多年建縣史的襄垣,縣城內文廟大成殿、昭澤王廟、五龍廟、永惠橋以及崇福寺、關岳廟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組成的古建群,成為鑲嵌于襄垣現代城市中間的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如何保護、開發、利用上述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襄垣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打響了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程的攻堅戰。
劉付秀告訴記者,作為縣委、縣政府2013年重點工程之一,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程也是建設“四新”襄垣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工程位于縣城中心,由上寺北路、上寺南路和南關街3個地段組成。總長1300余米的歷史文化街區擁有文物保護單位10個,其中國保單位4個、市保單位4個、縣保單位2個。
近年來,襄垣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空間不斷擴大,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載體,受到城市發展的擠壓,保護刻不容緩。如何在襄垣縣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有效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留住城市文化特色和歷史記憶,是襄垣縣經濟社會及城市發展面臨的難題。
為做好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開發工作,縣委、縣政府首先成立了領導組,組建了機構。縣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深入街區,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摸底,內容包括建筑物現狀、社會生活現狀、街區環境、文物古跡現狀、道路交通現狀、各項工程設施及管網現狀,以及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工藝、民風民俗等。同時積極組織有關人員,赴四川、福建、安徽、江蘇、山東等地,對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改造情況進行考察學習,了解掌握古街改造的經驗和做法。10月,縣文化服務中心會同文物部門的有關人員,專程赴上海同濟大學拜訪了古建專家阮儀三教授,聽取了專家學者對建設歷史文化街區的指導性建議,并與同濟大學國家歷史名城研究中心簽訂合同,正式委托同濟大學為襄垣縣歷史文化街區做總體規劃設計。
劉付秀說,通過調研,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思路確定為既有傳統形態,又有產業支撐,集文化、旅游、商貿、休閑于一體的活態文化街區。傳承歷史文化,再現千年古縣風貌,使其成為襄垣的歷史文化名片。
在保護和改造過程中,襄垣縣按照《文物保護法》及有關規定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環境治理改造。同時,對沿街門店進行改造,集中建設一批有襄垣特色的前店后廠式作坊,如手掛面、襄子老粗布、老黑醬、老陳醋、刺繡、泥塑等手工作坊。此外,對企事業單位、沿街商業門店、個體商鋪、居民住宅等進行翻修改造。
無論從文物保護的角度,還是從當前發展文化旅游的角度,老街區的保護和改造意義深遠。作為襄垣2500多年歷史的見證者,歷史街區不僅僅是一個游覽觀光的區域,更是歷史文化的承載者。
歷史文化街區藍圖已經描繪,號角已經吹響,步子已經邁開。相信經過幾年的精心打造,襄垣將以更加明媚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吸引更多游客。(中國文化報/劉久成 王煥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