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夜晚,走進襄垣縣城,公園里、廣場上、社區中,群眾文化活動隨處可見,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全縣城鄉處處歡歌笑語,充滿了喜慶祥和的氛圍。優雅的交誼舞、輕快的健身舞,讓文化廣場成了大型的露天舞臺。音樂奏響,人們進入舞池唱著、跳著,沉浸在歡快的氣氛里。“參加娛樂活動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有六七十歲的老人,也有幾歲的孩童,只要有一顆舞動的心便可以來這里釋放熱情。”組織廣場舞的王躍華一邊熱情地介紹情況,一邊擦著淋漓的大汗,臉上卻寫滿了快樂。
近兩年,襄垣的文化活動越來越紅火,去年更是達到高潮。劉付秀介紹:“去年七八月份,我們組織全縣部分鄉鎮、單位在縣城文化廣場開展了廣場消夏文化活動和‘襄垣秧歌、鼓書擂臺賽’;從6月開始,我們在迎賓街幼兒園廣場舉辦消夏舞會。目前,共舉辦消夏舞會90余場,參加活動的群眾近3萬人次,反響非常熱烈。”
如今的襄垣城鄉,處處散發著文化馨香。熱鬧的村民文化活動,悠揚婉轉的戲劇歌曲,集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廣場、公園,濃厚的學習氛圍、文明的鄉風、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猶如絲絲春雨,浸潤著當地百姓的心田。在襄垣的每一個地方,只要說起群眾文化活動,贊美之聲不絕于耳。“每一場晚會都十分精彩,幾乎每個節假日,我們一家人都會到文化廣場觀看晚會。”“調演活動不僅挖掘了技藝、培養了人才,而且給了大家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促進了襄垣的和諧美滿,助推了社會的文明。”
精心打造“文化盛宴”
“感天動地悲聲遠,義士氣節貫長天。襄子胸懷安社稷,市橋懷古話當年,話當年!”當襄垣秧歌新編大型歷史劇《豫讓與襄子》的大幕徐徐落下,劇院里頓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在文化體制改革春風吹拂下,襄垣文藝創作迎來一個又一個高潮。為紀念東晉高僧法顯歸國1600周年,由襄垣縣民營企業投資拍攝的3集專題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系統講述了法顯從仙堂山出發,歷經千辛萬苦西行取經并將其翻譯成漢文,流傳后世,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做出巨大貢獻的動人事跡。該片在中央電視臺10套《探索發現》欄目播出后,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襄垣秧歌》、《襄垣鼓書》音像制品獲得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提名獎,襄垣鼓書《水》榮獲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襄垣鼓書《鴻雁捎書》榮獲第六屆“天橋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鼓曲邀請賽決賽節目金獎。
由襄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桑愛平執筆創作的襄垣秧歌新編歷史劇《豫讓與襄子》,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受到了廣大觀眾和專家的好評。
《豫讓與襄子》以春秋戰國時期晉陽城外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家擊敗智軍取得勝利,結束晉陽百姓苦難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以寬大為懷、以真誠會友、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君王趙襄子與一位有勇有謀、忠心不二的義士豫讓之間發生的故事,展示了襄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給人以啟迪。
2012年9月24日晚,新編歷史劇《豫讓與襄子》在襄垣縣人民會堂上演。演出中,鏗鏘有力的音樂、震憾人心的唱詞、細膩傾情的表演,讓觀眾陶醉其中;陣陣熱烈的掌聲,把演出一次次推向高潮。襄垣縣委書記田志明用“忠孝仁義勇,中華我精神”10個字評價了這部文化精品。他說,這部歷史劇是襄垣深厚文化底蘊的體現,充分展示了襄垣精神。他希望這部歷史劇在上黨大地、三晉大地乃至全國廣為演出流傳,讓更多的人了解襄垣、關注襄垣。
據桑愛平介紹,《豫讓與襄子》從戰爭的尾聲開始,重點表現豫讓的忠義和襄子的豁達、大度與寬容。該劇題材新穎獨特,內容健康向上。獨特的音樂設計是該劇的一個顯著特點,既保留了襄垣秧歌的韻味,又有改編創新。該劇在很多方面突破了傳統戲劇的表現形式,加入了符合現代人觀賞的審美元素,使之更具有時代感、觀賞性,更符合現代觀眾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