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書記徐建華說,“創建成功不容易,實現示范區內涵目標更不容易,希望以成功創建示范區為新的起點,持之以恒抓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創更多亮點,更好地服務市民,使示范區實至名歸。”
字里行間,體現出的正是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追求。
文化建設推動了新型城鎮化
一個月前,東莞長安鎮小蓮花藝術團的舞蹈演員伍永軒帶著一絲緊張的心情,登上了青島大劇院的舞臺,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帶來了東莞選送的兒童舞蹈節目《學軍》,角逐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藝術盛會——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群星獎”。在鎂光燈的聚焦下,他們用抖擻的精神,學習軍人的站、立、行、走、跑、跳等一系列軍姿的英雄氣概,獲得了滿堂喝彩。
今年才12歲的伍永軒說,東莞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讓他走上了舞蹈這條路。“在幼兒園的時候,我就參加幼兒體操大賽,且比賽的文化藝術氛圍讓我深受感染,慢慢地迷上了舞蹈。”
最終,包括兒童舞蹈節目《學軍》在內,東莞有兩個作品和一個項目分獲“群星獎”、一人獲評全國“群文之星”,分別占廣東獲獎比例的1/7、1/4和1/3,繼續保持廣東獲獎大戶的領先地位。與此同時,原創音樂劇《鋼的琴》獲得了文華優秀劇目獎,以及文華音樂創作獎、文華舞臺美術獎、文華燈光設計獎和優秀表演獎四個單項獎。東莞成為了省內連續兩屆獲得“文華獎”的城市。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今年以來,東莞群文藝術創作進入了豐收期,既有紅遍大江南北的主旋律歌曲《中國夢》,又有斬獲央視舞蹈大賽冠軍的《小小冠軍夢》,既有進軍央視的音樂劇小品《盛開的桃花》、舞蹈《自古英雄出少年》以及小品《不認倒霉》、《扶你過馬路》,又有獲得第五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的塘廈鎮……
一時間,東莞群文藝術精品頻頻登上國家級舞臺,群文藝術“軍團”異軍突起。他們紛紛帶著拿手好作品,兵分四路,角逐國內各項大獎,這一文化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議。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東莞的成績如此傲人呢?
東莞市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揭秘說,東莞群眾藝術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并非偶然現象。借著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春風,東莞的文化設施遍地開花,成為培育東莞群文藝術精品的肥沃土壤。
截至目前,東莞共建成公共圖書館(室)641個、博物館31座、文化廣場769個、“農家書屋”589家,每萬人擁有室內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1670平方米。
至此,東莞成功建成了一批高水準的文化設施,實現了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廣場,以及24小時自助圖書借閱、村(社區)綜合文化活動室、公共圖書室、公共電子閱覽室、文體廣場等的覆蓋率達到100%,健身場地和設備配備達標率達到100%。
在建成文化設施的同時,東莞還整合挖掘各類文化資源,策劃推出“我們的節日”,“百場培訓、千場演出、萬場電影”進基層,東莞讀書節,“絢麗大舞臺”,“文化周末”,“越唱越紅”,“都市彩虹”等30多個文化活動品牌,每年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約2萬場次,參與市民達1300萬人次,滿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
可以說,東莞的公共文化服務打破了區域以及身份的限制,構建了“十分鐘文化生活圈”,有效推進了城鎮化建設。每一位生活在此的市民,站在轄區內任何一個地理坐標上,都能在身邊10分鐘內的范圍內,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公共文化活動場所。
對此,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對“東莞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東莞把鎮(街)綜合文化站建設作為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平臺,高標準建設,功能完備率達到了100%。”
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廣東經驗”
事實上,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之前,由于人口結構、技術力量和服務理念等原因,東莞的公共文化服務主要存在三對主要矛盾,即農民工群體數量大,而文化需求大與服務供給不足;市民對網絡化、信息化文化服務需求不斷提升,但服務平臺落后;市民的文化需求不斷增加,但服務人員少、服務水平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