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簽約的項目,既有演藝劇目,也有演藝與科技相結合的數字化舞臺監控項目;既有傳統藝術劇目,也有大型文化旅游演藝項目;既有國內具有民族特色的演藝劇目,也有國外經典演藝劇目。
亮點四:“后十藝節”效應凸顯
演交會作為“十藝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搭建文化演藝產業博覽交易平臺,為一大批新創作的優秀劇目提供了展示、推介的機會,讓這些優秀劇目通過觀眾的口碑、演出的反響、票房的檢驗得到了演藝經紀、院線經營等各方的贊賞與認同,使它們在國內外尋找到合作伙伴,進一步開拓演出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同時,也讓國內演藝機構通過演交會平臺,知道哪些劇目是叫好又叫座的,哪些劇目是叫好不叫座的,哪些劇目是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從而為下一步的創作指明方向。
在此過程中,“后十藝節”效應也得以凸顯。這不僅僅體現在國內劇目在市場上的表現,更多的是體現在國內現有演藝場館的充分利用上。如“十藝節”后,山東省如何利用新建或改建的53處演藝場館,成為本屆演交會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
在演交會期間舉辦的劇院建設與綜合運營高峰論壇,針對演出場館的綜合管理運營問題、市場化產業化的運營模式問題、怎么為演藝劇目搭建起一個良好的演出交流平臺問題,進行了專門的研討。
亮點五:整合國內演藝產業資源
通過本屆演交會,使得山東乃至全國的演藝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整合和提升。本次演交會上,全國各地的600多家演藝機構和近2000個劇節目集中進行了展示、推介,這不僅僅是各個單體演藝機構的推介,更是全國各地演藝資源的一次大整合,能夠讓國內外的演藝機構相互借鑒、相互推廣、相互融合,形成了演藝產業的合力。
演出院線、劇院聯盟更是在演交會上顯示了整體的力量,在劇目合作、劇場運作、演出運營等方面顯示了合作共贏的優勢,如山東演藝聯盟、安徽演藝院線、中國國際演出劇院聯盟、北京保利演出院線等簽訂了一批演藝大單。
作為演藝劇目交流、推介的平臺,演交會使全國各地的優秀劇目通過參賽、展演、巡演、展覽交易等多種形式,優化了演藝資源配置,尋求走出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路徑,更好地發揮品牌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拓展演出市場,使眾多的優秀演藝項目通過這一平臺,更好地融入市場并且發展壯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中國文化報/焦 雯 蘇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