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專門人才缺乏
記者:這個戲去了很多國家演出,比如美國、英國、希臘等,外國觀眾能理解這個故事嗎?
汪世瑜:我們排這個戲的時候,本身就有走向國際的初衷,這個戲不僅僅演給國內人看,也要使國外愛好戲曲的、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能看懂。男女情愛他們是懂的,而且我們更多的是用舞姿、身體語言去表現故事的內容,再加上有英文字幕,到美國、英國演出時,去看的70 %以上是老外,而不是華人,他們能看懂,而且非常喜歡。
記者:對于昆曲藝術的傳承和發揚,你有什么建議?
汪世瑜:首先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現在兩者有些脫節,研究昆曲的書很多,但寫書的人都是從書本到書本,寫的東西演員也不看,指導不了演員的表演。我希望將來建立一個昆曲的研究機構,應該有一批有表演成就的老藝術家,來參與研究昆曲的表演,另外,編劇法、音樂創作、昆曲的曲牌體,也要有人專門研究,現在研究曲牌體的人幾乎沒有。
同時還要培養人才。現在比較注重演員的培養,但其實作曲、舞美設計、編導人才都很缺乏,尤其是導演,實在是沒有導演了,就讓我們去導,其實我們也沒學過導演。昆曲的舞美講究雅、輕盈,舞美主創人員也需要是專門人才,現在都是有就拿來用的,舞美是搞越劇的,也來搞昆曲,搞京劇的,也來搞昆曲,一個導演也是很多劇種都導,看起來是全能。其實各個劇種都有自己的個性,所以必須培養專門人才。(中國藝術報/高艷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