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宮貴胄多是戲迷,史上名聲響亮的許多制戲圣手來自清末皇族。清代檔案記載,最遲到康熙朝時已有管理內廷演戲的機構——“南府”和“景山”。乾隆時期,清宮演戲機構龐大,幾乎相當于現今十余個國家級演出團體的編制。道光七年改“南府”為“升平署”。當時內廷演戲的演員即“內廷供奉”多為杰出的民間藝人,如京劇大師譚鑫培、王瑤卿、楊小樓等。
咸豐皇帝是允許京劇進宮演出并對其做出積極評價的第一位清朝皇帝。他經常點戲、看戲,有時還指導太監演戲。他在熱河逃難時醉心戲劇。《清宮升平署檔案集成》中有他親自動手修改戲文的記載。而慈禧則是出名的戲迷,每日必觀。2013年4月25日,北京頤和園德和園經歷長達18個月的精細修繕之后重新開園,這座修建于晚清的皇家戲園,一度專供“老佛爺”慈禧聽戲,僅其中的三層大戲樓即耗銀71萬兩。德和園是京劇藝術走進宮廷的標志,也是宮廷審美品位流向民間的通道——民間藝人進宮演戲,受到宮廷影響又提高了民間演出的旨趣。
對于京劇的發展,慈禧功不可沒。史料記載,她聽戲時手拿演出劇本,一邊欣賞藝人表演,一邊檢驗對錯,發現表演有誤立刻追究。她給藝人挑毛病總是挑得精準,讓藝人不得不服。慈禧還親自主持劇本改編。歸政光緒后她常住頤和園,叫人將《昭代簫韶》翻改成京劇。《昭代簫韶》是楊家將故事,原本240出,其中大部分是昆曲,改編難度頗大。慈禧讓身邊所有粗通文墨者都來動手,她自己也編了不少唱詞。詞編出之后讓藝人安腔。在戲曲界號稱“通天教主”的王瑤卿曾回憶,他善于編創新腔的本事,就是在慈禧太后的逼迫下練出來的。
明朝宮廷的禁令使雜劇衰亡,清朝宮廷的重視和推動,則促成了京劇的成熟與壯大。此后,北京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戲班、專門培養人才的京劇科班以及一代代傳承、發展這門戲劇藝術的大師,他們前赴后繼至2010年11月16日,中國京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的24個成員國一致通過,正式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北京乃至中國的文化精粹符號之一。
◆相關鏈接◆
正乙祠戲樓 位于北京西城區西河沿大街,和平門南,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是中國最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純木結構戲樓。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等都曾在此演出,被譽為“中國戲樓活化石”。
德和園 位于頤和園東宮門內,主要建筑為大戲樓、頤樂殿和慶善堂。大戲樓始建于1891年,耗費白銀71萬兩,供慈禧聽戲的場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古戲臺。今年4月25日,德和園經歷長達18個月的精細修繕之后重新開園。
馬致遠故居 在今天的京西門頭溝區王平鎮的韭園村西落坡小山村內,韭園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屬于北京著名景觀京西大道的一支,馬致遠故居是一座大四合院。(北京青年報/田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