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民歌歷史悠久,曲調豐富,種類繁多,風格迥異,它同其它民間藝術形式一樣,是旬陽璀璨的民間藝術瑰寶中一枝綻放的奇葩,也是底蘊深厚的旬陽民間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旬陽地處秦巴腹地,漢水橫貫東西,旬河縱穿南北,從遠古的草莽山林繁衍到今天的肥田沃土,從原始的荒蕪貧瘠發展到現代的昌盛文明,無不凝結著世代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的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汗創造。旬陽民歌是他們生活的寫照,是他們情感的心聲,也是旬陽人民才能和智慧的結晶,更是旬陽這塊熱土經濟文化發展的見證。
歷史淵源
民族民間音樂史研究認為,現存的大量的傳統民歌,多源自明代中葉以后。旬陽雖早在西漢建縣,但山大人稀,地域偏僻,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并不發達,加之歷代的戰亂,直至明代中期,這里還“政治不綱、寇盜蔓延、出入充斥、邑井蕭條”。如《漢志》所稱“火耕水耨,飲食給而不憂凍餓者,蓋難言之。”(清乾隆《重修旬陽縣志》序)。明清兩代,南方和中原各省居民,紛紛向秦巴山區遷徙,是旬陽近代人口發展的基礎。移民開發帶來了生產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現在我們能夠收集到的流傳在縣境的傳統民歌,應當是在明代以后產生和流傳于旬陽境內的,更確切地判斷,當是清代末期、民國時期流傳在旬陽的民歌。新中國建立以后,廣大的音樂工作者,重視民間藝術的發掘與保護、搜集與整理。從五十年代中期以來,省地各級音樂工作者曾多次、多人來旬陽采風,收集整理旬陽民歌,特別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全國范圍內的民間音樂集成工作的開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81年8月結集成冊的《旬陽民歌集成》共有七卷,收集各類民歌 (包括曲藝和小戲曲)868首,其中34首被《陜西民歌集成卷》收錄。為旬陽民歌的傳承和創新,保存了珍貴的資料,也為我們學習、了解傳統民歌,創新和發展旬陽民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基本特征與內容
一,豐富喝多樣的特征
旬陽民歌歌詞內容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征。旬陽民歌在反映歷代勞動人民生產生活,表達他們的情感方面,可以說是全方位、多角落、多層次的;
二,南北過渡兼容并蓄
旬陽民歌演唱曲調具有南北過渡,兼容并蓄的特征。旬陽民歌屬于南北交匯和過渡的色彩區域,加之旬陽明清兩朝代移民的因素,旬陽民歌既有荊襄楚調,也有巴蜀川腔,中原的晉豫之聲,西北的秦隴之風,同時又區別于安康其它縣的民歌而自成一體。其曲調以微調式歌曲最多,也有宮調式、商調式等,旋律線條大多平穩簡潔、音程以級進式為主,很少跳進,音域一般不超過八度。旬陽民歌在風格和色彩上呈現出多風格、多色彩,南北過渡和兼容并蓄的特征。旬陽民歌的兼容性特征,還表現在它與歌與舞的結合,說與唱的結合上。
旬陽民歌的基本內容:
旬陽民歌品種齊全,形式多樣,大體分號子、山歌、小調、風俗歌曲四類。
號子在旬陽民歌中數量雖不多,但它反映勞動生活的實用性和表現性都得到了體現,具體有船工號子、勞動號子等。號子節奏整齊、鏗鏘有力、曲調簡樸、情緒激烈、性格豪邁,多采用一唱眾合的演唱形式,其勢壯觀,其情激越,作為音樂的表現形態,把實用性和表現性有機結合起來。
山歌是產生在山野勞動生活中,直暢而自由抒發勞動者情感的民歌。旬陽民歌中的山歌又稱為“喊調子”,多在砍柴、放牧、種植等勞動中或向遠處的人遙遞情意,對答傳情等交流情感中演唱,有的聲調高亢、嘹亮,節奏舒展自由,多半以自由延長音,俗稱“吆號子”;有的詼諧風趣、曲調悠揚,被稱作“打仗”。旬陽民歌的山歌調子有無詞和有詞兩類,無詞山歌純用襯字襯腔,仿擬自然音響,齊唱時還有兩個高低不同的聲部,這類山歌調子悠揚、速度徐緩,多用高腔演唱。
小調在旬陽民歌中數量最多,它曲式結構規整,流傳最為廣泛,大多為分節歌,有程式化的襯詞襯腔,長于敘事,表現手法多樣,具有曲折、細膩的特點。它們的音樂特點是表達的途徑比較曲折。常常寓意于敘說故事,或寄情于山水風物,或借助于傳說古人,婉轉地表達出內心的意思來。表現手法細膩、簡單規整。曲調音域不寬,一般都在一個八度內,襯腔、襯詞、方言、方音,特點明顯。
風俗歌曲在旬陽民歌中有少量存在,多在酒宴、祭祀等活動中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