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酒歌流傳區域為陳倉區西部山區,為秦嶺與隴山交匯區。隴海鐵路、310國道穿腹而過,是我國東西交通主通道。這里山大溝深,渭河奔騰,自古民風淳樸,古韻猶存。
歷史淵源
西山酒歌可能源于宮庭,流傳于民間,盛行于兩漢,無歷史記載。鳳閣嶺鎮位于我省的最西端,與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三岔鎮(又叫吳砦鎮)隔河相望,是秦嶺與隴山的交匯之處,先秦“陳倉渭水道”關節點,古代軍事要塞“燔史關”所在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歷史上,這里交通發達,南自成都,西有蘭州、西寧,東從西安而來的商旅都要在這里宿營駐店。形成了東西南北文化的大交融和大聚合,同時賦予了西山酒歌包容萬千的特點。近年來,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寶雞電視臺和《寶雞日報》等媒體均有專題介紹,引起社會關注。
基本內容
西山的酒歌分許多種,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下有不同的酒歌。流傳至今的只有幾十種。有歡慶豐收時唱的《雀雀算賬》,有朋友聚會時唱的《大吉利》,有結婚喜慶時唱的《鬧洞房》,還有老人祝壽時唱的《祝壽歌》。從歌詞的來源來看,酒歌主要是來源于人們對生產與生活的理解,這種酒歌的內容詼諧而幽默,主要是當地民間小曲的延伸;如《雀雀算賬》《鬧洞房》《鬧五更》等。也有一部分是來源于民歌;如《石溝子擔水》《女賢良》等。還有一小部分是古代文人的作品流傳《洛陽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