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靜(山東省呂劇院一團團長)
郎咸芬老師是山東文化界的楷模,是呂劇的旗幟。能成為她的學生是我的幸運。今天,我代表郎咸芬老師的學生發言,感到非常榮幸和激動。沒有恩師郎咸芬老師,也就沒有我的今天。老師多年來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不論是在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還是在藝術素質培養方面,她幫助我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今天。老師作為一名藝術家,有著一顆感恩的心,不忘黨的培養、黨的恩情,不忘回報社會,老師的言傳身教對我的工作、生活和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近年來,老師不顧年事已高,堅持到工廠、礦山演出,收徒弟、帶學生,培養年輕演員,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向老師學習是我一貫堅持的,傳承和發揚呂劇藝術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要為呂劇藝術傾注全部力量,不辜負老師對我的期望。
霍俊萍(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名譽院長)
祝賀郎咸芬老師從藝60周年。郎咸芬老師的代表作《李二嫂改嫁》60年來享譽全國,深入人心、廣為流傳,至今可以說無人逾越。她60年來主演了多部大戲,塑造了廣大觀眾喜愛的眾多藝術形象。
郎咸芬老師在呂劇藝術上的造詣給了我很多啟迪,我是聽著她的《李二嫂改嫁》長大的,至今我還在學習、揣摸、借鑒她的精湛表演藝術和出神入化的人物塑造技巧。我崇尚她對藝術的執著精神,追求做她的藝術信徒,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演戲。像郎咸芬老師那樣做一個德藝雙馨和觀眾喜愛的藝術家。
張新華(呂劇戲迷票友)
呂劇票友以十分興奮的心情祝賀郎咸芬老師從藝60周年。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的代表性劇種,在全國具有廣泛的影響,郎咸芬老師是著名的呂劇表演藝術家,也是呂劇戲迷票友最喜愛的演員。近些年來,隨著呂劇藝術的發展,也培養出大批呂劇新戲迷和愛好者。僅在山東,呂劇業余隊伍和團體就有數以千計,活躍在各個地區、各個階層,成為呂劇最忠實的護衛隊。廣大的呂劇戲迷票友,以深厚的感情熱愛著呂劇,熱愛著作為呂劇代表人——郎咸芬老師。對我們呂劇票友戲迷朋友來說,雖然演唱水平不能與專業劇團演員相比,但我們對呂劇有著巨大的熱情。我們是郎咸芬老師的忠實粉絲,是呂劇的忠實觀眾,我們將以她的敬業精神為榜樣,以像她一樣的藝術家的精湛藝術為榜樣,努力提高我們的表演水平,為呂劇的發展添磚加瓦。
郎咸芬:呂劇情懷 一生不改
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在這個美好的季節里,我收獲了從事呂劇藝術60年來的酸甜苦辣,收獲了各級領導和廣大觀眾的大力支持,收獲了親朋好友的真誠關愛。
從事呂劇藝術60周年是我這一輩子的幸事。呂劇是個只有百余年歷史的年輕劇種,她的迅速崛起和蓬勃發展是從1953年確立劇種名稱后才開始的。從《李二嫂改嫁》在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匯演上一炮走紅開始,呂劇響遍大江南北,我藝術生涯的起步也是因為扮演了李二嫂這個角色。在我個人等各方面條件還不夠完善和成熟的情況下,在各級領導、專家、老師和同志們的幫助下,我扮演的李二嫂形象得到了觀眾朋友們的認可。
自1952年工作調動來濟南至今,我在呂劇舞臺上走過了60個春秋。從《李二嫂改嫁》到《苦菜花》,我經歷了一條坎坎坷坷的藝術創作之路,其中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我一直覺著自己是一只“笨鳥”,對我來說,在對事業不斷追求的道路上沒有捷徑、沒有僥幸。成功只屬于那些兢兢業業、不懈追求的人。排演《李二嫂改嫁》過程中,我到農村同寡婦大姐同吃、同住、同勞動,練習拉碌碡的感覺;排演《苦菜花》過程中,我走進乳山馮家鎮體驗感悟。我飾演的每一個角色都來源于生活給我的靈感,對我來說生活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藝術是我畢生的追求。在我成長的道路上,無論哪一個時期我都被黨和政府的關懷呵護著,被熱情而“挑剔”的戲迷和觀眾喜歡著,被嚴厲而親切的師長和同事激勵著。幾十年來,我和一代又一代的呂劇人一起,把青春和汗水灑滿了紅色的舞臺,讓呂劇這朵小花絢爛綻放在中國戲曲的百花園中。回顧60年的成長歷程,無論戲曲輝煌也好、低谷也好,我熱愛呂劇藝術的情懷始終不曾改變,這種熱愛是我一生始終不變的追求。
在我從藝60年之際,幸逢文化盛世,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實施振興山東地方戲工程并寫入山東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中,這充分體現了山東省委對發展地方戲曲事業的高度重視。在這種大環境下,廣大文藝工作者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大了、使命更加光榮。雖然年紀大了,但我會一如既往盡己所能,培養更多的學生,把我鐘愛的呂劇藝術奉獻給黨和人民、奉獻給我熱愛的觀眾們。(中國文化報/蘇銳 陳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