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偉(文化部藝術司司長)
舉辦郎咸芬同志從藝60周年研討會充分體現了山東省委、省政府對藝術的尊重、對藝術家的尊重,令人欽佩。藝術的繁榮發展離不開藝術家,特別是離不開具有標志性、代表性的,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藝術家。郎咸芬老師是呂劇的代表,是我國著名的呂劇表演藝術家,她為呂劇藝術的傳承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上個世紀50年代,由郎咸芬老師主演的呂劇《李二嫂改嫁》,塑造了李二嫂這個真實感人、生活氣息濃郁的藝術形象,許多經典唱段紅遍大江南北,她個人也獲得了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表演一等獎,還推動呂劇作為一個地方戲劇種登上全國戲曲舞臺,并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數十年來,郎咸芬老師在戲曲舞臺上連續塑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例如《蔡文姬》中的蔡文姬、《豐收之后》中的趙五嬸等,她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深入生活中,將深切的內心體驗與準確的程式體現相結合,形成了深沉質樸、富有激情的表演方式和情濃韻純、聲情并茂的演唱風格。1998年,山東省呂劇院創作排演了根據馮德英長篇小說改編的呂劇《苦菜花》,年逾花甲的郎咸芬同志再次擔綱主演,爐火純青地塑造了母親這一慈祥善良、愛憎分明、情感豐富的動人形象,她的表演風采依舊,深受觀眾喜愛。《苦菜花》曾榮獲文化部第八屆文華大獎和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郎咸芬老師也獲得了文華表演獎。這部戲不僅為呂劇爭了光,也為中國的舞臺藝術精品劇目爭了光。這既是呂劇的驕傲、山東的驕傲,也是郎咸芬老師的驕傲。如今郎老師還在為呂劇的發展做著貢獻,她心里裝著群眾,堅持下基層演出,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藝術工作者學習。衷心希望郎老師繼續發揮余熱,多培養新人,讓我們的事業后繼有人。
徐向紅(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
郎咸芬同志是伴隨著新中國誕生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呂劇演員,也是迄今為止最具影響的呂劇代表人物。從藝60年來,郎咸芬同志執著于呂劇藝術,獻身于舞臺、服務于觀眾,對藝術精益求精、對角色理解深刻,表演細膩傳神、把握精當,成功塑造了一大批鮮活生動、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象,贏得了各級領導、專家的贊譽和廣大觀眾的好評,也經受住了歷史和人民的檢驗。特別是李二嫂形象的成功塑造,有力地擴大了呂劇藝術的影響,不僅使呂劇這一地方戲曲從山東走向了全國,催生了一大批呂劇院團,而且在幾代人心里扎下了根,使呂劇擁有了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了不起的貢獻。
在郎咸芬身上,有許多寶貴的精神品質。一是對黨和國家無限熱愛,這是郎咸芬同志的立身之本。二是對人民群眾充滿感情,這是郎咸芬同志保持藝術青春的活力之源。三是對呂劇藝術執著追求,這是郎咸芬同志取得顯著藝術成就的關鍵所在。四是對培育新人孜孜不倦,總是毫不保留地把藝術傳授給年青一代,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呂劇藝術傳承人,這是郎咸芬同志對地方戲曲發展的又一重要貢獻,體現了一位老藝術家的責任擔當。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大力發揚。
地方戲曲振興,離不開老一輩藝術家的傳幫帶。希望老一輩藝術家以振興地方戲曲為己任,繼續發揮余熱,不遺余力地培養新人,努力培養造就更多更好的后繼人才、傳承人物,讓地方戲曲代代相傳、興盛繁榮。地方戲曲振興,必須加強精品劇目的創作生產。要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而作、為人民而演,不能脫離群眾生活、背離群眾需求,這是創作的重要原則和成功之道。希望廣大藝術工作者共同努力,推出更多富有山東氣派的精品大戲,讓戲曲百花園里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花朵。
薛若琳(中國戲曲學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
郎咸芬老師是黨培養的新中國第一代呂劇演員,中國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解放初,《李二嫂改嫁》這種題材的戲很受歡迎。沈陽韓少云主演的評劇《小女婿》、北京新鳳霞主演的評劇《劉巧兒》、上海丁是娥主演的滬劇《羅漢錢》以及郎咸芬老師主演的《李二嫂改嫁》,都是在普及和宣傳婚姻法過程中誕生的新劇目,堪稱時代的精品。郎咸芬老師在《李二嫂改嫁》中成功地塑造了李二嫂這個追求個人幸福、擺脫封建禮教束縛的農家婦女形象,其表演獨具特色,深受觀眾喜歡。圍繞《李二嫂改嫁》這出戲,郎咸芬老師一方面從生活中體驗、觀察和感悟戲中人物,力求精準把握人物。當時,郎老師不到20歲,這對她來說是一次考驗,可喜的是她通過了這次考驗;另一方面,她從傳統戲曲中掌握行當的技藝技巧,兩者的有機結合催生了李二嫂這個藝術形象。在當時,不是所有的劇團而是極個別的演現代戲,山東呂劇團和郎咸芬老師帶頭演現代戲,而且把李二嫂這個人物塑造得這么深刻,這是郎咸芬老師在呂劇劇種建設上的杰出貢獻。郎咸芬老師晚年主演的《苦菜花》出色塑造了一位母親的形象,表現相當成功和豐滿。這兩部戲作為郎老師的代表性劇目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