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授予的“金帆樂團”,不僅是北京市已有“金帆”品牌的中小學令人艷羨的品牌,也是眾多還未與“金帆”結緣的中小學樂團夢寐以求的優勢美育資源。目前,北京市教委認可的中小學金帆民樂團有18家,為了了解金帆民樂團這些民樂后繼者的心理需求,創作出更適合民樂教學的作品,7月23日,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與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藝術委員會共同主辦的“對話金帆——作曲家下基層、進校園創作體驗活動”走進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
作品缺乏,學生樂團發展受制約
此次活動旨在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和北京市教委藝術委員會共同主辦的“2012第三屆民族管弦樂(青少年題材)新作品征集評選”預熱,為作曲家和中小學師生搭建一個對話交流的平臺,引起更多作曲家為孩子們寫作品的興趣,引領學生民樂團隊的作品建設和曲目創新。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作曲家劉錫津帶領的國內一線作曲家團隊,觀摩了北京三十五中、北京昌平二中及北京朝陽區安慧里中心小學3家金帆民樂團的演出,并與師生對話交流。
劉錫津介紹,適合青少年的作品短缺是制約民族音樂普及和發展的瓶頸問題。近年來,不同規模和建制的學生民樂團隊紛紛建立,但是普遍缺乏適合其志趣和演奏能力的作品。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曾經在2010年與北京市教委、中國廣播藝術團聯合主辦第二屆民族管弦樂作品(青少年題材)征集,面向全國音樂界征集優秀作品,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第三屆民族管弦樂(青少年題材)新作品征集評選”已于4月啟動,征集時間歷時半年,年底將評選出金獎作品2部、銀獎作品4部、銅獎作品6部、優秀作品獎6部。除舉辦頒獎音樂會之外,主辦方還將采取多種舉措推廣獲獎作品,以利于作品的選用和傳播。
“90后”盼民樂創作能改良
在研討會上,北京市教委金帆民樂團的牽頭人、北京三十五中藝術教育辦公室主任郭志平介紹了北京市中小學民樂團的情況。隨后,作曲家們與各金帆團代表就新作品創作的需求、主題、內容、風格、形式、聲部樂器改良等問題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北京三十五中金帆民樂團兩位同學提出,現在的很多民樂作品他們都不知道作曲家想表達什么,希望作曲家能創作貼合“90后”特點、節奏感強、張揚開放的作品。
北京三十五中金帆民樂團藝術指導劉沙也認為,大多數民樂作品都是給職業樂團演奏的,有的難度大得連職業樂團都駕馭不了,適合青少年的作品很少。劉沙建議,在為孩子們寫作品的時候,作曲家切勿過于展示個性或怪誕的音效,而應該發揮想象力,在音響配器上,讓青少年覺得有新鮮感。
“他們的青春和我們的不一樣”
“他們的青春和我們的青春是不一樣的,不能用我們的思維去揣摩他們的思想”,這是各金帆民樂團老師的共識。老師們希望作曲家在創作時附帶一些曲目背景介紹,讓孩子們深入了解作品之后再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