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溯源
山西是鼓樂的故鄉,新絳更是鼓樂之鄉,從接壤的襄汾縣陶寺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土鼓和鼉鼓推測,還在6000多年以前就已經有了原始鼓樂。
絳州鼓樂源于先秦,盛于明清。絳州鼓樂中,曲牌很多,尤以《秦王破陣樂》最為出名。相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領唐軍大破劉武周,為了慶祝勝利,當地百姓用民間鑼鼓奏出了《破陣樂》。到了貞觀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在大殿上演奏了經過加工整理并重新排練的《秦王破陣樂》。樂隊的布局為"左圓右方,先編后伍,魚麗鵝顴,箕張翼舒,交錯曲伸,首尾相互,以像戰陣之形"。由唐代初年的音樂家呂戈教練樂工120人,舞者身披銀甲,手中持戟,全舞共分三折,每折為四陣,以往來擊刺動作為主,歌者相和。
二、藝術特色
絳州鼓樂素有 "地動山搖""聞聲十里"之譽。
花敲鼓在絳州鼓樂中最具代表性。它所使用的樂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現有十幾種敲奏技法,即擊鼓邊、敲鼓邊、墨鼓釘、蹭鼓面、打鼓幫、抽鼓皮、磕鼓環、碰鼓架、單槌滾、雙槌擂、槌相搓、槌相擊、槌相打、捶相挑。這些技法構成絳州鼓樂獨特的地方色彩,這種地方色彩與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緊密相連。民間將絳州鼓樂分三路,各路各有常用曲目,南路有 《嘰呱啦》《啦呱嘰》《扎咚呱》等,中路有《釘缸》《麻雀踩蛋》等,北路有《牛斗虎》《鳳凰單展翅》《獅子撩繡球》等。
三、傳承意義
《秦王破陣樂》在民間頗為流傳,尤其是明、清兩代,鼓樂進入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絳州鼓樂更在發展、壯大,在《秦王破陣樂》的基礎上,整理出了《秦王點兵》《夏坡滾核桃》等精彩曲目,并且參加了山西省的首屆藝術節。1988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龍年音樂周"中,絳縣農民業余鼓樂隊上京演出,得到了國內外輿論的一致稱贊,他們演奏的 《秦王點兵》《夏坡滾核桃》,以其震動山河的磅礴氣勢和令人振奮的旋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絳州鼓樂歷史悠久,深受當地人民喜愛,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絳州鼓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