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之際,文化部組織了部分優秀劇目進京展演,由江蘇省無錫市演藝集團歌舞劇院創作并演出的原創民族舞劇《秀娘》即是其中之一。當我觀賞完作品之后,激動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可用諸多的贊美之詞加以褒獎的優秀作品,是近年來我所觀賞過的諸多舞蹈、舞劇作品中為數不多的十分難得的佳作。一句話,這部作品有相當的魅力。主要體現在“蘊之深” 、“法之妙” 、“形之精”等方面。
蘊之深我在此所說的“蘊之深”指的是作品蘊涵的思想。其思想在作品中存在于兩個層面。其一是作品內容所蘊涵的思想,其二是凝結于作品中的創作思想。就前者而言,《秀娘》所體現出的作品內容層面的思想是憎惡邪惡、束縛的強勢力,同情善良、追求自由的弱勢力,進而說出人應該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說,作品所透露出的主題思想非常深刻。就后者來說,在這部作品中凝結著作者的創作思想,即創作觀念。其實,創作觀念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藝術的本體觀、繼承發展觀、功能觀、審美觀等。那么,就《秀娘》而言,最值得稱贊的是貼近觀眾審美的觀念。在我看來,一部作品要想實現其價值,最重要的是要得到觀眾的接受和認可,因為舞蹈作品審美活動的完整過程,既包括編導、演員的創作和表演,也包含著觀眾審美主體的參與,沒有觀眾審美主體的參與,舞蹈作品的審美活動將失去最終或最重要的實現環節,由此導致舞蹈作品審美活動的失效。這些年來,有一些舞蹈、舞劇作品,沒有觀眾觀念,自話自說,孤芳自賞,導致的結果是辛苦創作出的作品,沒演幾場便束之高閣。在我看來,《秀娘》體現出了觀眾觀念,既能讓觀眾看明白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且欣賞藝術作品的魅力。可以說,這部作品非常清晰地表達了內容。不過這部作品清晰的表達,并非是直白的毫無藝術性的表達,而是在得心應手地駕馭藝術手法的基礎之上的清晰表達。
法之妙在我看來,這部作品的成功首先應歸功于創意的獨到和巧妙。作品的創作者們試圖以秀娘的愛情故事承載著刺繡的文化意義。如此獨到、巧妙創意的價值,不僅讓觀眾了解了秀娘純潔、感人的愛情故事,且讓觀眾領悟到了刺繡的文化意義,也由此使得作品蘊涵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此即創意之巧妙。其實,如此自如、巧妙之舉,還體現在這部作品的諸多方面,其中,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頗為精到,也由此為作品平添了相當的藝術魅力。比如“以實顯虛”手法的運用。當秀娘嫁給花覺為妾,且與花覺對舞的一段,花覺夫人像影子一樣時隱時現,糾纏在秀娘與花覺之間。編導將虛幻般影隨的花覺夫人直顯出來,將內心的存在顯現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存在。再如“以此言彼”手法的運用。第四幕中秀娘繡“并蒂蓮”一段即是。編導以身著各色衣裙的舞者意指為繡線,且通過這些“線”的舞動,外化了秀娘的內心復雜的情感,同時隱喻了秀娘的香消煙散。還如“以象說意” 。秀娘和明軒的相愛遭到社會輿論的指責,且受到花家家法處罰,明軒被逐出花家,秀娘失去自由,使得兩個有情人只能遙寄相思。為此編導用網景營造了相隔一方的情境,且讓兩個有情人穿越時空界限相擁相愛,藝術地表現了秀娘與明軒情真愛切的心理狀態。如此巧妙的藝術手法,還體現在戴面具和摘面具的舞段中,編導通過面具表現了人的虛假、邪惡的一面,又通過摘掉假面表現了人的真實、善良的一面。在《秀娘》作品中,如此得心應手地駕馭藝術手法,且效果頗佳之處比比皆是。這些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不僅藝術地表達了作品的內容,且使作品具有了很高的藝術價值,使得觀眾在接受作品內容的同時,也獲得了藝術審美的快感。當然,觀眾通過這部作品所獲得的審美快感,其實不僅僅來自作者巧妙地運用藝術手法,還來自作者對作品形態的精致之制。
形之精從作品的形態角度看, 《秀娘》的精致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是結構的洗練。按照節目單上的介紹,全劇由“序——懷春” 、“第一幕——傷春” 、“第二幕——覓春” 、“第三幕——爭春” 、“第四幕——留春” 、“尾聲——回春”構成。“春”是核心元素,也是核心概念、核心符號,其所指為“美好” 。以此轉換話語的話,全劇由回憶美好,追求美好,撕碎美好,回味美好組成,且由憶美好始,至戀美好終。縱觀全劇,精練的劇情和繁復的情感有機地結合,可謂繁簡得當。第二是舞段編排的精致。體現在不同的舞段,如群舞、三人舞、雙人舞、獨舞等舞段,編制的精致,排練的細膩。尤其是一些雙人舞和三人舞舞段,以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的性格、情感為依據,以舞蹈動作為手段,很好地展現了此情此境下人物間的交流。比如,當秀娘被帶到花家后,秀娘、花覺、花覺夫人之間的三人舞,就以主動、被動、強迫、排斥等動態,展現了三個人物間的情感交流,用舞蹈的方式言說了要表達的內容。第三是其他手段運用的也頗為精致。比如,舞美、燈光、音樂、服裝、道具等,都為了營造氛圍,表達意義,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總之,這是一部蘊深、法妙、形精的優秀作品,但也有部分問題值得討論。其一,將作品冠之以“原創民族舞劇”是否名副其實?其二,如何通過舞蹈動作準確地體現人物性格?其三,如何打造經典舞段?這些問題也許是“雞蛋里挑骨頭” ,但我覺得值得去思考和完善。(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樸永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