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舞蹈的前世今生
錄入時間:2012/3/19 10:55: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考級]
“在歷史的長河中,新疆各族人民都對中華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李季蓮首先講述了新疆民族舞蹈產生的淵源:“新疆地處古絲綢之路中段,由于地理、歷史、宗教原因使得這里成為四大文明交匯之地,打上了文化綜合性的烙印。多姿多彩的各民族舞蹈藝術就是在這種獨特的生態環境中產生發展起來的。”
璀璨輝煌的西域樂舞
西域各地自古以來盛行歌舞藝術。歌舞藝術是廣泛流行于民間的一種習俗,也是長期形成的一種民族文化。漢代以后,西域樂舞進入了領悟、融匯八方文化于一體的時代,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走向成熟,至隋唐達到顛峰。在唐代,西域樂舞魅力巨大,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里巷民間,上至貴妃重臣,下至百姓,人人喜愛。作為西域樂舞的代表,聞名遐邇的“龜茲樂舞”應運而生,并沿絲綢之路東漸中土,影響到了大半個世界。
“龜茲樂舞”當時被稱為《龜茲樂》《龜茲伎》或《龜茲樂伎》,由音樂和舞蹈兩個部分組成。龜茲樂舞使用的樂器有彈箏、豎箜篌、琵琶、五弦、篳篥、腰鼓、羯鼓等近二十種。《胡騰》《胡旋》《柘枝》《合生》《蘇幕遮》等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在新疆,無論是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等山脈腹地發現的大量古老巖畫,還是遺存至今的龜茲、高昌石窟群中的樂舞壁畫;無論是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泥俑、木俑,還是蘇巴什古寺出土的舍利盒壁上的樂舞圖,處處可見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李季蓮說:“這些珍貴的文物古跡,不但記錄、證明了生活在新疆的各個時期的人們所創造的美麗輝煌的舞蹈藝術,也展現出了中原與西域樂舞文化交流互補、相互影響的美好畫卷。”
多姿多彩的當代新疆民族舞蹈
千百年以來,新疆雖經歷了各方面的演變,但豐富多彩的舞蹈文化卻被各民族人民代代傳承下來,并因此被譽為“歌舞之鄉”。李季蓮告訴記者,由于各民族所處的地理條件、生態環境、生存依托及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的不同,當代新疆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分為綠洲舞蹈文化、草原舞蹈文化、高原舞蹈文化。
綠洲舞蹈文化以維吾爾族舞蹈為主要代表。艱苦的生存環境、樂觀的性格,使綠洲人對音樂、舞蹈有著特殊的愛好。痛苦時以歌舞撫慰心靈,歡樂時以歌舞抒發豪情,抗爭時以歌舞鼓舞斗志,豐收時以歌舞慶祝……音樂舞蹈成為綠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洲舞蹈可分為三大類,群眾娛樂舞蹈、表演性舞蹈、宗教祭祀性舞蹈。以維吾爾族舞蹈為例,群眾娛樂性舞蹈就是在文化活動中常見的“賽乃姆”和“刀郎舞”。表演性舞蹈如持具舞、模擬舞、競技舞、化妝舞,載歌載舞的“萊派爾”“埃提西希”等都可以在各種麥西熱甫活動中見到。“薩曼舞”“匹爾”“夏地亞納”等源于宗教禮儀的舞蹈經過重新整理和改造,也演變成了節日里的群眾性舞蹈,有的被搬上舞臺,成為久演不衰的保留節目。由于大型群眾性歌舞聚會的經常舉行,維吾爾族各類傳統音樂都有著向套曲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最終形成了融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套曲——木卡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