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樂的發展
錄入時間:2012/3/14 23:26: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佛教音樂源于印度。
公元前后,天竺的佛教音樂甚盛。后隨佛教傳入中國內地。當時稱為梵唄。慧皎的《高僧傳》云:“天竺方俗,凡歌詠法言,皆稱為唄。至于此土,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贊則號為梵唄。”義爭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云:“初出家者……即須先教頌斯二贊,無問大乘、小乘,咸同遵此。”自佛教開始傳入至三國時,來自印度、西域的佛教音樂。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竺示蘭、迦時摩騰、支婁迦讖、支謙、康僧會、帛尸梨蜜多羅、有“胡唄三契”和“高聲梵唄”;支曇 有“六言梵唄”;鳩摩羅什作十首偈頌,贈沙門法和。《隋書·音樂志》載:呂光等滅龜茲,因得龜茲樂“于闐佛曲”。贊寧《高僧傳·讀誦篇》云:“北則竺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僧會,揚曲韻以諷通”,慧皎《高僧傳》卷十三云:鳩摩羅什“傳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把竺法蘭、康僧會、鳩摩羅什等奉為梵唄傳入中國的代表。
印度佛教音樂在漢地流傳中,因漢、梵語音不同,曲調難以通用和接受,“梵音重復,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為了便于弘揚佛法,為廣大信徒所接受,音樂遂“改梵為秦”,用中國的音調來配唱漢譯經文。相傳最早改梵為秦的是三國魏曹植。《法苑珠林》言其游魚山時,聞空中梵天之響而“制轉贊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之諷誦,咸憲章焉”。魏晉間的佛教出現了與印度佛教音樂相異的形式,由中國人創制的佛教音樂,可視為中國佛教音樂的萌芽。
南北朝時,隨著佛教的傳播,民間吟唱贊偈甚為流行。佛教中涌現了一些有民族文化和藝術修養的僧人,在慧皎的《高僧傳》和道宣的《續高僧傳》等書中,記載了南北朝至唐初的許多擅長佛教音樂的高僧,如道照、慧琚、曇宗、道慧、智周、慧明、法稱、真觀等。據傳,他們皆“尤善唱導,出語成章”,“聲韻錘鈴”,“唱說之功,獨步當世”;其見聞者,莫不驚異。梁武帝簫衍積極倡導師佛教音樂,《隋書·音樂志》云:帝既篤敬佛法,“制《善哉》、《大樂》、《大歡》、《天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輪》等十篇,名為正樂”。另外,他還開創了童聲演唱佛曲的“法樂童子伎”,讓“童子倚歌梵唄”,又多次舉辦“無遮大會”,為中國佛教音樂創作、傳播,提供了有利的場所和條件。這一時期,各地佛教音樂在創作中,又因方言、地方音樂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風格各異。道宣在《續高僧傳·雜科聲德篇》中評論道:佛教音樂“地分鄭魏,聲亦參差”,“東川諸梵聲唱尤多,其中高者,則新聲助哀般遮屈勢之類也”,“吳越志揚,俗好浮綺,致使音頌所尚唯以纖婉為工”,“江淮之境,偏饒此玩,雕飾文綺,糅以聲華”,“秦壤雍冀,音詞雄遠”。南北朝時代,樂僧輩出,新創作豐富多彩,信眾歡迎,加上帝王倡導,這就為佛教音樂的中國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