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明君:二胡做了六十多年
錄入時間:2012/3/13 19:12: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民族樂器制作出國表演“第一人”
1947年,12歲的封明君就與二胡結下了不解之緣。“家里窮,沒辦法,我當時是去吳趨坊的作坊里學藝。”封明君回憶說。雖然家境不好,但幸運的是,封明君拜的師傅正是二胡制作大師呂偉康。舊時學藝是學三年幫三年,每年農忙的時候,更要停掉不少時間。盡管真正學藝的時間不算多,但封明君很用心,手藝也長進得很快。
1954年,公私合營后,封明君隨師傅進入蘇州樂器生產合作社,1958年進了蘇州民族樂器一廠。隨著封明君的技藝不斷提升,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20多歲的封明君的二胡制作技藝在國內已有了名氣。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封明君還赴新加坡進行民族樂器制作表演,成為中國到國外進行民族樂器制作表演第一人。功成名就的封明君,制作的二胡也價值不菲,許多國內的專業團體及愛好者慕名求購。
六十多年來,封明君一直沒有離開他心愛的二胡制作。近些年,由于視力不佳,封明君已很少制作二胡,他回廠里當起了技術顧問,定期指導徒弟們鉆研技藝。
入門容易學精難做二胡有上百道工序
雖然現在制作二胡的工廠、作坊很多。但了解樂器制作工藝的人都知道,二胡制作入門容易,但是學精很難。往往學個三年八年,技藝可能還停留在“入門級”。
盡管封明君并不會演奏二胡,但在他看來二胡是有生命力、有靈性的東西。只要用心,制作一把好的上萬元的二胡,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封明君說,二胡制作要經歷上百道工序,選材、工藝加工、造型、蒙皮等各個環節都十分講究。特別是蒙皮環節,決定二胡的音色等關鍵,蟒皮的厚薄、膠水使用的多少等等,都會對發音造成很大影響。此外,由于受南北地域、氣候環境的影響,會讓二胡音色發生一定變化。而蘇式二胡,則以音色甜美,南北“通吃”而著稱。
整套工藝,沒個10年的,很難掌握技藝。真正能成名的更是鳳毛麟角。封明君現在帶的6個徒弟,最年輕的也要40歲了,學的時間最短的也有18年了。
桃花塢非遺名片
民族樂器制作
蘇州民族樂器制作技藝歷史悠久,門類齊全、品種繁多、技藝精湛,蜚聲中外,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獨特的地方風格。其代表作品有二胡、阮、古箏、琵琶與恢復失傳的箜篌、編鐘。
蘇州民族樂器制作的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1964年江蘇陸合程橋東周墓出土了“臧孫”編鐘九枚。正面有銘文,其中有“攻吾欠”兩字,據考證“攻吾欠”即“勾吳”。這組編鐘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吳地樂器。蘇州民族樂器是中國民族樂器制作的典范,民族樂器制作技藝于2008年6月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遺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