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的開拓者——張洪島
錄入時間:2012/2/22 11:33: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張洪島,又名張弘燾,1913年生于河北省沙河縣,我國著名音樂翻譯家、西方音樂史學家、音樂教育家、音樂學學科的創建者,現居住美國。
學生時代的張洪島家境十分貧困,生活的苦難激發他勤奮學習,中學時期,就在報刊上發表小說等文學作品。15歲考入北京朝陽大學法科。大學時,他常到叔叔——北京頗有影響的音樂教育家張秀山家聚會,在叔叔的影響下,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先后師從張秀山和外籍教師學習小提琴、和聲和作曲,并自修其他音樂知識。1929年就發表多篇音樂文章,1931年翻譯出版了德國音樂家俾托維斯基著的《小提琴演奏法》,這是我國最早系統介紹小提琴演奏知識的書籍之一,并作為教科書多次再版。
1931年秋,河北師范大學音樂系前身——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音樂系創建,李恩科先生任系主任,“聘請馮特甘、張洪島、王長青三先生為本系講師,分任各課目教學事宜”。張洪島任兼職講師,講授小提琴課。1932年,張洪島大學畢業后,被聘為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音樂系專職教師,講授小提琴和中、西方音樂史等三門課程。從此他走上獻身音樂教育的道路。
張洪島與父親同在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任教,成為父子同校的教育世家。時下,他父親已久病不愈,為了撫養全家,張洪島不得不同時兼任父親的英語課程,下班還要照顧病人。他以頑強的毅力,從事教學、研究和演出,取得突出成就。當時,女師音樂系活躍于中國北方樂壇,辦學很有聲色,經常在京、津和山東等地舉辦音樂會,張洪島的小提琴演奏很有名氣。在教學研究方面,1932年,他與張秀山合作翻譯出版《歌唱作曲法》(中華樂社),曾以文言文編寫《中國音樂史》和《西方音樂史》兩部教材。1933年7月,他在《女師學院期刊》第一卷第二期發表論文《歌劇浮士德》,1934年7月,在《女師學院期刊》第二卷第二期發表論文《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1936年翻譯出版了俄國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實用和聲學》(商務印書館),同時發表了多種音樂文稿。1936年晉升為副教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天津淪陷,女師部分師生被迫西遷陜、甘等地辦學。張洪島留在師范學校和中學任教3年,之后,經過艱難跋涉,1940年到達重慶。曾在《樂風》音樂雜志、青木關國立音樂學院、白沙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從事音樂編輯、創作、公演、編譯和音樂教育等工作,因成就突出,受到普遍贊譽。1947年留學法國,1949年9月回國。
張洪島回國后,參加中央音樂學院的籌建和教學工作,直到1983年退休。1956年,他創建音樂學系,音樂學是新興學科,填補了國內音樂領域學科空白。1964年,由張洪島主編的《外國音樂史》問世,1983年更名為《歐洲音樂史》,這是一部至今我國最系統、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音樂史書,幾十年來被各音樂院系師生廣泛采用,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這時期,他的譯著有《西洋音樂史》等6部,譯文30余篇。
張洪島一生追求音樂、獻身音樂,治學嚴謹、愛崗敬業,愛國愛黨、忠貞不渝,是受到師生和社會廣泛尊重的老一代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