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冬不 冬不/弄丑丑 弄丑/壯丑 壯丑/壯 壯壯/壯 壯。哐哐哐、嚓嚓嚓、嘍嘍嘍。……嗩咪唻唻、奪咪唻唻、咪吶多吶嗩啦嗩。
這些宛轉悠揚的鑼鼓聲、嗩吶聲、蕭笛聲在鄉村中像清清泉水一樣流淌,從鄉村中傳向遠方。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渝東石柱土家族民間打擊樂、吹打樂。
《石柱縣志》記載:“民間藝術:音樂主要有民間歌曲、民間打擊樂、民間吹打樂3種。”
石柱打擊樂有鼓、鑼、馬鑼、二鑼子、鈸、釵子等。石柱吹打樂有嗩吶、橫笛、豎蕭、甕弦(即中音二胡)、小鼓、小釵鑼、包鑼等。打的用心打,吹的用心吹,同心合“唱”,共同演奏出一曲曲優美動聽的音樂,有如十八般武藝競技,精妙絕倫,恰到好處。那濃厚純樸的民族風情,宛如張貼在大山深處的名畫,令人美不勝收。那濃郁芳香的鄉土氣息,仿佛石上清泉一樣,汩汩滾流在美麗的土家山川之中。
擊打樂器者,皆為地地道道的山寨農民。他們穿著十分樸素,眼角眉梢卻掛滿大山般的忠厚和老實,心里裝著一顆赤膽和善良,是非分明,愛憎分明。或男或女,經勞動練大的手指十分粗大,有著鋼筋般的力量,而一旦操持起這些打擊樂器來,卻變成了玉指纖纖的女人,似乎能夠納鞋、扎花、刺繡。
在山寨中,他們平時是農民,到時是藝人,就憑一雙巧手,打擊出氣吞山河的音樂,打擊出排山倒海的音樂,打擊出民間藝術的瑰寶來。抗日戰爭時期,南賓鎮街口面房的鑼鼓師田祥厚,不僅鑼鼓打得好,而且還能勤動筆墨記下“雞公生蛋”、“狀元紅”、“過橋”、“青蛙跳水”、“鯉魚打庭”、“貂耳上樹”等300多個鑼鼓曲名或稱調子,當地人稱鑼鼓引子。曲名有基本固定的頭子和尾子,南路的下路、南賓等地的樂器由鼓、大鑼、馬鑼等組成;北路的西沱、臨溪、石家、王家等地的樂器由鼓、鑼、鈸、小鑼或大腕鑼即二鑼子組成。演奏者,年齡最小的為10歲左右,最大的有80多歲高壽者,還有10多歲的女青年。臨溪、石家、王家一帶競技者竟藝時,有的還吸取川劇鑼鼓發點子的打法,即興創作曲牌名,博得山民叫絕,拍手稱妙。
聰明的土家藝人,將鑼鼓響聲稱為“冬不”、大羅聲為“噹”,鑼鈸合擊聲為“壯”、鈸聲為“丑”,馬鑼或小鑼聲為“弄或嘍”。除開頭子和尾子外,如“過橋(又稱夾丁丁)”曲名記為“弄丑丑 弄丑 弄丑|/壯丑弄丑/壯弄”、“雞公生蛋”曲牌名記為“弄弄 弄弄/弄弄 弄/壯壯 0壯/壯丑壯:||:弄弄 弄/壯丑 壯/弄弄 0弄弄/壯壯 0壯壯||弄弄弄弄/壯壯 壯壯”、“青蛙跳水”曲牌名記為“冬不冬水 冬不/壯弄 弄/冬不冬不 冬不/丑弄 弄/壯弄 弄弄/丑弄 弄/壯弄 丑弄/壯丑 弄:||”
在石柱縣,藝人們又稱打擊樂為耍鑼鼓,在土家族民間流傳較廣,不同的鄉鎮有同一“引子”,而打擊技巧相異。臨溪、王家、石家鄉鎮一帶一般為5人演奏,其節奏非常鮮明,清新有趣,耐人尋味。楓木鄉、黃水鎮一帶的“拋馬鑼”比較著名,演奏時將馬鑼敲擊一下拋向2至3米高的空中,然后又十拿九穩的單手接著再敲,忽而又拋向高空,這樣復接復敲復拋,循環往復,別出心裁,1996年在黔江地區首屆民族民間吹打樂器比賽中,楓木鄉的“拋馬鑼”獨領風騷而中獎,中央民族學院教授毛繼增看后,給予高度贊揚,堪稱一絕。
石柱農村遇到節慶、壽誕、喬遷之喜時,這些打擊樂器的演奏者們即是老板請去的坐上客。在接受了主人的禮信后,根據不同的情景,或4人、或5人站成一排不動,從300多個鑼鼓調子中,隨便挑出1個擊打。打鼓的好比主演主角,打鑼、打鈸、打馬鑼、打小鑼的好比次演配角。每起一個調子,配角看主角的鼓槌怎么動、怎么劃,便知將要擊打哪1個調子,然后心領神會,默契配合,打的既不多一分,又不少一寸,信手拈來,水到渠成。如唱歌一樣,內行一聽方知是否走調,外行一聽只知在吼在叫。鼓在他們手里,僅憑一對木槌,聲音時而激越,時而奔放,時而凝重,時而輕盈。鈸在他們手上,就如玩具,無論悶擊、亮擊、側擊,還是柔擊、擠擊、緩擊、急擊、蓋邊等不同的花樣,都讓人耳目一新。馬鑼在他們手中上下翻飛,如自由自在的調皮猴,能打出拋鑼、單鑼、花鑼等不同技法。
土家人有句嬉言叫做“聰明的鼓,明理的鈸,壯梆(即愚鈍)打大鑼”。其實擊打大鑼者并非愚鈍者。你看,大鑼在他們手中,通過擊心、擊邊、輕擊、重擊、急擊、緩擊,發出的長音、短音、清音、濁音、厚音、薄音、輕音、重音,將人們帶進不同的情感之中。打擊樂器的演奏者們,通過一雙精巧的小手,使樂器發出的聲響模仿飛禽走獸、山川蟲魚、豐收平安,形態逼真,“雞公生蛋”、“鯉躍龍庭”、“喜鵲鬧梅”、“鴛鴦戲水”、“貂耳上樹”、“野鹿銜花”、“風吹牡丹”、“古樹盤松”、“四季發財”、“二龍搶寶”如此等等,硬是魅力無窮,活靈活現,令聞者妙趣橫生。
渝東石柱民間的吹打樂器,蕭笛二胡、釵鑼包鑼、嗩吶木葉等,也是由農民和手工者組成的把玩品。凡遇紅白喜事、年節慶典,藝人們相聚把玩,形成一條亮麗的風景線。演奏的樂曲,北路的臨溪、西沱等地十分講究深沉、重、優雅;南路的下路、南賓等地非常激越、高亢、歡快。有獨奏、合奏、重奏。重奏中的詞句,旋律優美生動,令人觸景生情,仿佛置身其中,樂不思蜀。河嘴、石家、黃水、楓木等地的有些藝人,還流行于用木葉吹歌,能吹出各種曲調,別具一格。戀人們吹的叫木葉情歌,藝人們吹的叫木葉歡歌,歌聲如鳥鳴犬吠、畫眉婉轉、喜鵲喳喳、黃鸝啾啾……在山水田園、大自然之中,讓人心曠神怡,給人美的享受。
渝東石柱民間的吹打樂,就像園中的鮮花一樣,年復一年,四季飄香;就像掛滿枝頭的累累碩果,甘甜沉醉;就像一群群美女帥哥,令人癡迷。勤勞豐收、善良友愛、忠厚勇敢、快樂平安、社會和諧、踩棘為路、克難攻堅等等無不凝結在這吹打樂和打擊樂中,活像浩蕩的龍河流淌不息,唱成一曲生命不老的贊歌,由古到今,永久傳唱,千古不衰。 (作者:陳魚樂 作者單位: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