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簫是由一系列管子構成的管樂器,管子都是按由長到短或由短到長的順序排列,并且把它們并排聯接在一起,管子的底部都用塞子堵住,構成一個個獨立的吹管,吹奏時,氣流進入管中,可以產生高低不同的音調。
排簫歷史
在歷史上,排簫有許多名字,如參差、云簫、鳳簫等,也曾被叫做簫,但到了元朝,官方為區別于單管的簫管(洞簫),故把它命名為排簫。排簫一管發一音,管數不一,古排簫由10至24根管組成。
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3000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這個排簫由13根長短遞減的禽類腿骨制成,最長管32.7、最短管11.8厘米。這支排簫1997年鹿邑縣太清宮鎮長子口墓出土,出土時管身有帶子束管的痕跡。這支排簫現存于河南省博物院。
今存最早的石質排簫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一號楚墓,用整塊石灰石雕琢而成,共13管,距今已2500年,從其腰部的捆扎雕飾看,當是竹排簫的仿制品。
今存最早的兩支竹質排簫出土于戰國曾侯乙墓,距今已2400多年, 它們的形狀獨特,好像鳳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長短不同的細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開的細竹管纏縛而成,表面飾有黑底紅色三角回紋的漆繪。這兩支排簫雖然形制相同,但相應的管長有別,是一對“雌雄簫”,雄的稍長,雌的略短,古時的雌雄排簫常作合奏,互相襯托,有如男女聲二重唱。
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仍珍藏著我國唐代的兩支排簫遺器。 當時在《東大寺獻物帳》上,則稱作“甘竹律”。
一支為12管,由椽木和革帶纏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兩支都已殘破,舊管內塞有紙堵,以便于調律,后經修補復原,其形甚為奇異。
在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里,珍藏著一支清乾隆時(1736-1795)制作的排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藝十分精致,造型美觀,本制套架上還繪有兩條騰云而起的金龍,富有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