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泰翔
和聲學就是研究和音的結構以及它們如何連接的一種理論方法。以配和聲為主要內容進行教學。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只是純理論性的學習,沒有從如何應用的角度出發來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得學習者學起來變的越來越沒趣,導致有的學生畢業后,就記得“主和弦、屬和弦、下屬和弦、屬七和弦”這些常用的和弦。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四部和聲寫作,不知道寫出來的和聲效果,不知道它們的作用,更不知道學習和聲學如何進行運用。
存在的問題
和聲學作為一門音樂理論課,在高等院校音樂專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個橋梁。只有很好地掌握和聲學知識才能學好即興伴奏、復調、配器以及更高層次的作曲等其他音樂知識。而具備這些能力,才能體現當今音樂人才的才能。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任課教師首先忽視了和聲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在授課過程中只講和聲學理論知識,尤其入門學習時只針對為旋律配和聲,講述怎樣配寫四部和聲的這些問題。使得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卻只是體會到了枯燥的完成了作業,沒有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和聲學的學習價值是什么?難道只是寫四部和聲嗎?如果這樣的話,就突出不了這門學科的真正意義,也使得學生學習不到和聲學應有的作用。有許多學生提出“學和聲主要做什么?”、“和聲知識怎樣運用到實際音樂當中去?”等疑問。這些就是因為任課教師沒有涉及到運用音樂分析和創作方式的學習。這一問題也說明授課內容與方式有不足之處,更反映出,和聲學不單只是配寫和聲,還有很多內容需要讓學生去認真學習。因此,應該扭轉這一局面,將和聲學的教學進行反思,使學生更好的運用和掌握。
教學反思
學習和聲是以表達音樂為最終目的。要在教學中合理安排課程內容、設計好課程模式,最終要考慮到音樂的效果,而不只是對技術規則的遵循。和聲不是憑空造就的,而是音樂創作實踐的歷史總結。要通過對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全面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理論水平和技能。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分析和研究和聲學在具體作品中的運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和聲寫作能力、聽辯能力、分析能力、實際運用能力,感受和聲對音樂表達等方面的重要意義。這就是學習和聲的目的,根據這一目的,筆者認為和聲學課程應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反思。
一、教學內容的安排
1、為旋律配和聲。為旋律配和聲是學習和聲學的第一步,是了解和掌握和聲原理的重要環節,是多聲部寫作的基礎。這是個“死工夫”,學生必須順利通過這一關。它包括和弦的連接、聲部的進行、等和聲原理。只有掌握好這些,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和運用和聲學理論。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把這部分知識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г诮虒W當中,為了學生完成作業,把它作為和聲學的硬性內容了。不僅要把為旋律配和聲作為重點,同時還有不容忽視的即興編配、和聲分析、和弦聽辯等應用性較強的內容。更何況,現在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具備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在今后的教學應當兩者相結合,這樣既適應了學科要求,又適應了人才培養的要求。
2、和弦聽辯。和弦聽辯是掌握和聲色彩的一種訓練。從現實情況來看,一般在和聲課中比較少涉及這一內容,這是一個欠缺。和弦聽辯是從音響的角度了解和欣賞音樂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能體現音樂藝術價值的重要手段。這一練習可以增加學生對和聲色彩的辨別能力和對和弦的判斷能力,這種訓練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各種不同的和聲色彩的特點及其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意義,以便更好地為指定的旋律即興配彈伴奏或進行簡單的音樂創作。由于這個訓練是比較有難度的,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也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做到的,那么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情況而進行。
3、為低音配和聲。這個知識可以說是邁入創作的第一步。讓學生自己配寫旋律,由于配置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可以說有點體現自己作曲的形式,使得學生有了積極的興趣。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沒有重視對于自己配置的和聲音響效果進行聆聽。自己寫出來的旋律好不好聽,適合不適合音樂作品的發展。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們覺得這是一種創出,而且創作出來的旋律好聽。既達到了知識的掌握,又讓學生真正的進入學習和聲的興趣。
4、和聲分析。和聲分析是指對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結合音樂內容、旋律、曲式結構、織體等方面對和聲現象所進行的一種全面的分析,也是從作品中學習和聲的主要方式。在教學中和聲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學當中往往只是分析某一作品的某一片段,而且只在書面上沒有音響作根據地分析,并沒有真正做到和聲分析。作曲家們因創作時代的不同、創作技能的不同、作品題材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創作手法。所以教學中在進行和聲分析時,要將作品完整全面的分析。通過鋼琴把和弦解剖來講解和聲,這是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教學中只是分析譜面的和弦級數而忽視了是實際的音響效果。教學當中應當在課堂中以世界著名的,學生喜愛聽的作品作為例子。如:講屬和弦時可以拿肖邦的《g小調敘事曲》作為例子,并結合著肖邦創作這部作品時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當時心情來強調屬和弦在音響上的不和諧性及作曲者的意圖。這樣就使音樂變的很形象化,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音樂感染力增強心與樂的共鳴。
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平常的教學方式是老師講、學生聽。通過教學實踐表明,這樣的教學并沒有現實效果。課堂必須要有師生相互交流及學生接受知識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可以從課堂內和課后兩個方面幫助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1、課堂內
以師生交流和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為主,教師可以將對某一問題有獨特想法的學生和創作有特色的作品展現給大家,叫學生去面對同學講解創作的理論和自己的創作觀點,這樣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學的師范性,又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講授能力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既鼓勵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又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2、課后
除了課堂以外,課后也可以給學生實踐的機會。把兩個班級互相批改作業。實踐表明,和聲學中的配和聲寫作是非常容易出錯的,而且自己卻往往發現不了,因此,互換作業檢查和批改能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增強做題的準確性。
和聲學出現的上述問題應該說會一直長期存在著。雖然筆者通過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進行適當課程改革。當然并不可能在短期內把這些問題迎刃而解。相信通過科學的方式方法,能改變現狀。
參考文獻:
[1] 《高師音樂專業課程之我見》 錢正鈞 人民音樂 2002-9
[2] 《理論與實踐和聲學教程》 [法]泰奧多爾·杜布瓦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5-5
[3] 《和聲學教程》(上下冊增訂重譯版)伊·斯波索賓,伊·杜波夫斯基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8-3
[4] 《基礎和聲》 劉錦宣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7-12
作者簡介:
黃泰翔,男,1986.9。2008年本科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 2010年攻讀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研究生,中央音樂學院現代遠程音樂教育學院廈門南洋職業學院學習中心教學工作負責人,廈門南洋學院音樂學院音樂理論專業教師,助教。
(廈門南洋職業學院音樂學院)
文\黃泰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