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小芹
音樂藝術實踐活動是由創作一一表演一一欣賞這三個基本環節組成的,音樂欣賞在整個音樂實踐活動中,是作為音樂創作和表演活動的,接受環節而存在的,如果沒有音樂欣賞,音樂與表演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開設藝術欣賞課,指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開闊學生的文化藝術視野,提高藝術修養,陶冶情操,促進全面發展,本文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從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如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學生素質、如何在影視劇藝術欣賞教學中弘揚國粹這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觀點和認識。
一、談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
音樂是聽覺、情感藝術,同樣一首作品,由于人們的音樂素養、知識層次的不同所產生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因此,在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加以誘導,使學生在欣賞時聽得有趣,不會感到茫然。在此就高中的音樂欣賞教學談點我的看法。
(一)借用客觀音響,開啟感知音樂之門。
所謂音樂即聆聽者對作品的認識與審美的心理過程。首先讓學生聽一些客觀的聲音,使其感覺到這些聲音的高低、強弱、明暗,然后再聽各種各樣的聲音,感覺它們在你平靜的心湖激起怎樣的漣漪。
1、百鳥林中爭鳴聲。聽后是何感覺一是歡愉?還是聯想山中行旅的心境?
2、秋雨打窗聲。沙沙沙沙,那均勻不斷的雨聲,隨著深翻蓋的寒風拍打著玻璃窗,而室中只有你一人獨處,是感覺到孤寂?還是喚起你的思親之情?
3、山中小溪的水流聲。叮叮咚咚……那明亮的音色錯落有致,給人的感覺是不是輕盈活潑、寧靜又安逸?
4、夏曰的滂沱大雨及沉悶的雷聲。此時此境,結合入的心情,是否感到郁悶和煩燥不安。
5、安靜之夜,突然的巨響聲。會使人感到緊張、驚恐,在靜與動的強烈對比中,你有何聯想和體會。
這一些音響并未告訴我們什么故事,只是激起人們產生各種情緒:不安、悵惘、興奮、歡樂……。自然界的音響是這樣,音樂作品的音響也是這樣,只不過前者是無意觸動了你,而后者卻包含著作曲家的創意。
因此,在欣賞音樂時,只要能辨明音響在我們心湖激起的漣漪,就能從情、意、理、形等各方面去領略作品的美。然后讓學生聽一些表現不同的情緒的音樂片段,再讓說說各自聽后的感覺。
這樣,無論是對音樂不感興趣的學生都會有所啟迪和幫助。學生對音樂也就漸漸地不再感到陌生和神秘,而且產生積極探知的興趣,那么感知音樂的大門也隨之敞開了。
(二)搖動樂理之槳,遨游音樂王國。
欣賞音樂必須先了解音樂的語言,這其實就像看小說須識字一樣。那么,音樂語言是如何表現的呢?旋律、節奏、節拍、速度等都是它的表現要素。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美,是通過各種要素才能表達的,只有理解掌握音樂的表現要素,才能更好、更深刻地欣賞作品。因此,要欣賞好音樂,首先要有音樂知識作基礎。如上述的各種客觀音響,是何節奏構成?而人們在這些情景中其心境是歡樂?平和?憂傷?還是驚恐等等……。如何用曲調來表現?它的音樂背景一和聲織體又如何設置?總之,這一切都離不開樂理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是不能忽視的,特別是在小學、初中階段沒有受過很好的樂理知識教育,到高中時還得找時間補上一課,教給他們遨游音樂王國之船槳,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水平,有計劃地、合理地安排欣賞內容,從淺到深、從易到難、從小型到大型,隨著曲目的積累,學生欣賞水平就會不斷提高。
二、如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學生素質
在當前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作為音樂教育內容之一的欣賞教學,如何實踐素質教育思想,幫助提高學生素質,我作了以下的一些嘗試。
(一)選增作品,觸發愛國情感
選增作品,我認為必須注意:(1)作品必須富有藝術表現力,能為學生的感受提供形象性基礎。如欣賞聲樂曲《抗敵歌》時,補充《漁光曲》、《黃水謠》等一些抗口戰爭時期的歌一曲,不僅使學生了解人聲演唱中獨唱、輪唱、對唱、齊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和特點,而且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從感性上感受和體驗《抗敵歌》的內涵,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寓德于樂。(2)選增一些學生較為熟悉的“經典”作品,擴大音樂視野,如欣賞民族器樂曲《早晨》、《春天來了》之后,再補充扮演民樂合春天曲《春江花月夜》,通過補充欣賞,不僅使學生對民族樂器得到進一步了解,并借助富春江的美麗景色讓學生閉目聆聽,進一步的入情、入境地去體驗和感受作品的情緒,品味民族樂器合奏的協訓性和音樂的動與靜、遠與近、景與情緊密結合,層次分明、高湖迭起,引人人勝構成的音畫,使學生從優美典雅的旋律中獲得美的享受,進一步感受江南的美,就會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
(二)分析作品,擴大文化視野
如何讓學生憑借單一聽覺來感受、體驗“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樂,我認為在欣賞時可適當地加入作品介紹和音樂形象的描述,這樣能充分發揮學生諸器官的協同效應,不僅使學生更易于領會作品內涵,領會作品豐富的強烈情感,而且還能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如欣賞華彥鈞的《二泉映月》時,首先介紹作者生平,他21歲患眼病,35歲雙目失明后淪落為一位盲藝人,在無錫憑靠沿街賣唱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但他為人正直、剛毅不屈,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其次讓學生唱主題和分析主題音樂,主題旋律從平靜深沉而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頑強剛毅的性格。通過介紹和分析,不僅使學生領會作品的內涵,而且使其心靈受到觸動,培養其堅韌心理和心理承受力。通過上述的介紹和分析不僅使學生容易理解作品,而且在音樂欣賞課中還了解地理和人文知識,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聆聽作品,提高審美情趣
音樂欣賞課的主要教學途徑是以“聽”的方式來仔細品味音樂作品的,我認為采取“比較鑒賞”是一種有效的聆聽方式。如;將<牧童短笛>第一部分中的復調音樂進行比較。(1)上下兩個聲部中音色、節奏、力度進行比較;(2)把第二聲部改為和聲伴奏織體與復調式的演奏進行比較。通過比較聆聽使學生感受到該曲的上下兩聲部猶如紅花綠葉,相互映襯,緊、收、疏、密巧織成章,才能使旋律變得這樣優美動聽,使人們仿佛看到了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地吹著笛子,在田野里放牧等。通過聆聽和比較使學生了解了復調音樂知識,也感受到復調音樂之美,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比較也可以在不同的曲子中進行,如笛子獨奏曲《早晨》;高胡、箏、揚琴三重奏<春天來了>;《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表現了西部水草豐美、風景秀麗的草原風光。通過對不同樂器、音樂要素的比較,不僅使學生感到音樂要素在音樂作品中的重要性,而且對民族樂器和兩洋樂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認識到我國的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一樣,音色是那么的優美,表現力是那么的豐富,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四)討論作品,增強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把對作品感性的體驗提高到理性的認識上來。教師應啟發學生積極參與體驗作品內涵,根據旋律情緒展開聯想想象,并通過思辨的評論來統一思想,溝通心靈,從而使個體感知在群體感知中得到統一與升華,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如欣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在聽前教師先介紹作者生平,然后引導學生從樂曲結構特點上去認識,從節奏音型中去感受(特別是開頭ox xx|x-|的音樂),從風格色彩里去體味,從深刻的思想內涵中思索探求。關于談到聽后感,有的學生說:“開頭的音樂像巨大的敲門聲,好像猛地沖撞著我們的心靈。”有的說:“開頭音樂像霹雷,好像是命運在敲門”。也有的說:“人生道路是多么的坎坷不平!我們應向貝多芬一樣,敢于正視人生,不被命運所擺布……。”最后教師總結,它表現了人與命運頑強搏斗,終于取得勝利的光輝思想。同時還可啟發學生聯想到我們生活中意志堅強者,并向他們學習,正確對待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培養堅韌的心理素質。總之,討論時抓住作品題材、體裁及情緒,鼓勵學生討論時各抒己見,不必急于下結論。討論的方式可以三五人一組,十幾個人一組;也可以全班性的學生談、教師談,師生一起談等,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談高中京劇藝術欣賞教學
京劇藝術是中國傳統戲劇的最佳典范,被稱為“國粹”。但長期以來,中學音樂體系對京劇的介紹甚少,高等師范課程根本無此內容,故此這方面的教學研究也甚少。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去繼承和發揚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但如何利用有限的課時使學生對陌生的京劇藝術有所認識,這就需要中學音樂教師對此進行認真地研究和探討。
京劇的藝術門類甚多,該從何處著手?若一開始就大量地欣賞唱段,必會使學生乏味。如根據劇中人物的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來劃分的角色來分類,則較為直觀易懂,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歸納起來可用一看、二聽、三唱、四做、五講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一)看造型與表演
京劇藝術是以夸獎的造型來展示人物的內在性格的。其中最有趣的就懸臉譜造型,有紅臉關公,黑臉包公,白臉曹操,藍臉竇爾敦。此外,彩旦的裝束,丑行的滑稽扮相也會使學生忍俊不禁,而武生驚心動魄的武打場面及高難度的翻跌技藝,更是令學生目不暇接,贊嘆不已。
(二)聽聲音
京劇的各種行家發聲方法各具特色:如小生、正旦、花旦以假聲為主,聲音秀麗婉轉,柔美高亢。而老生、老旦則以真聲為主,聲音蒼勁寬厚、花臉用真聲大嗓,韻味醇厚、雄渾豪放,了解了以上的特點,學生就能根據聲音來辨別行當。
(三)學唱簡單唱段
如《蘇三起義》、《都有一顆紅亮盼心》、《甘灑熱血寫春秋》等一些短小易學,具有本行當特點的唱段,可跟老師模唱,以掌握不同行當的韻味,熟練后可在老師的京胡伴奏下演唱。
(四)動作模仿
京劇藝術是以“寫意”和 “虛擬”的手法來達到神似的效果;如舞旗能作浪,搖槳便行舟,抬頭門自開,揮鞭馬就走等等,各種行當夸張而逼真的虛擬表演動作,以及跑圓場亮相等動作都可教學生模仿。
(五)講劇情內容
針對學生反映對京劇“看不懂”的主要原因是對劇情和唱詞不了解所至這一情況,在欣賞之前可先簡介劇情,再出示唱詞的投影,讓學生對照欣賞,幫助理解。
通過以上五種方法的穿插進行,學生在對行當的知識有所了解的同時,也一改以往對京劇的偏見而興趣大增,不禁嘆道:“京劇藝術如此之豐富多彩,真是太有意思了!“
有了前面的鋪墊,接著再介紹京劇的板式和唱腔就不會顯得生僻和突然。
介紹京劇的唱腔和板式,若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定會使學生感到趣味索然。故需認真選材,可以唱腔與板式為二條主線,盡量選用較短的片斷來使學生參與和體驗,如選用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李鐵梅(花旦)的唱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來引出西皮唱腔活潑、明快、音程跳動較大的特點;采用書上阿慶嫂(正旦)的唱段<聯絡員身負著千斤重擔>的前四句來揭示二黃唱腔深沉、內在、委婉、旋律平穩的特點:用<杜鵑山>中柯湘(正旦)的唱段《家住在安源》的開頭部分來分析慢板的特點及其用途等,均能恰到好處地配合講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創造機會吸引學生參與,如讓學生根據<包龍圖打坐開封府>的劇情發展,來討論和總結原板的特點;快板較短且易唱,故可帶學生模唱及讓其親身體驗一下快板那種一字一音,有板無眼、鏗鏘有力的特點;最后教師可擊板伴奏,讓學生跟著節奏練唱,盡可能地表現出包公那種不畏權勢,除惡務盡的決心和氣魄。
為了檢驗教學效果,當場得到反饋,可試著讓學生用剛學過的知識來分析一些簡單的唱段,如采用唱腔和板式變化較多的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文武老生)的一段唱《迎來春色換人間》的錄像,讓學生當場說出板式和唱腔的種類,效果非常明顯。
通過學習,學生感到確有收獲,他們說:“不感興趣在于不了解,當.我真正了解并知道如何去欣賞的時候,我就深深地愛上它,并被其舉手投足,抑揚頓挫所傾倒……。”在期終考試的問卷調查“本學期最喜歡的內容”一題中,很多同學都談了對京劇的認識和感受,體會很深。實踐證明,通過學習,高中學生完全有能力去領略京劇藝術的魅力,并能夠以欣賞京劇為快事,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熱愛祖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熏陶。而對于老師來說,則可以“教學相長”;既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才干,又成為了一名熱愛京劇的戲迷。
參考文獻:
[1] 高友德 《真假的奧妙》——戲劇藝術鑒賞
[2] 《音樂教學》——中學音樂教學法 上海音樂出版社
[3] 曹理、繆裴言 《中學音樂教學論新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4] 費世平 盧鐵 《音樂欣賞欣賞》教師用書 安徽教育出版社
(安徽省碭山第二中學)
文\段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