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分析
本前練習曲以左手一個八度的琶音訓練為主,旋律有連有跳,表情激昂向上。4、5指用得較多,且常出現在重要的位置。左手是連跳結構的半分解和弦伴奏,配合右手的鏗鏘旋律,具有較強的進行曲風格。
Nontroppoallegro意為不太快的快板。
二、重點難點
在第一小節中出現的分解琶音,采用了后十六的節奏形式。所謂后十六即指一拍中后半拍由兩個十六分音符組成。這種情況在本首練習中出現了六次,很多學生在彈這種結構的音時,聲音不均勻、不干凈,常常是一帶而過。
在第三行的三四小節連接中,雙手同時有一個換位,最后有一句右手下行轉指,這是兩處技術難點,常常影響學生的流暢演奏。
三、練習提示在彈奏這首練習之前,我們一定要明確本首是有一個降號的F大調,必須將B(si)降低半音,彈奏中要注意每一個出現的B,最易被忽視的是左手。
手較小的學生在演奏第一小節的琶音時,一定要注意將手腕放松,并隨音的走向改變手腕的左右位置,中間的十六分音符時值雖短,但也必須將音彈到底,不能一滑而過。小指彈奏一句中最高最強的音時,要利用手腕動作將力量進過去,并應保持時值,不能做跳音處理。
在第三行三四小節的同時換位中,右手兩小節使用的是相同指法,除F(由2指演奏)不變之外,其他三個音均向上移動一個位置,換位過程中只要保持住2指的固定位置,其他各指向上做一個音的移位。解決好了右手部分,再把精力集中在左手的位置跳動上,使5指能準確地彈出bB。
在練習最后一句右手下行之前,最好先練一下右手F大調的音階。下行的音階要做到連貫均勻,除了手腕放松配合之外,大拇指的靈活折疊動作也很關鍵。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