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民族聲樂演唱的各種形式之間兼收并蓄,互相影響,共同發展。我國民族聲樂中的傳統民歌、戲曲、曲藝,現代民族新唱法,歷來都是互相影響、互相吸收和共同促進的。我國的許多民間歌舞,如二人臺《走西口》是從陜西民歌《走西口》發展而來;云南花燈《十大姐》的曲調來源于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北方秧歌、安徽花鼓燈、南方花鼓等,也都與民歌有著密切聯系。再者,許多民間歌舞音樂也來源于民歌。而歌舞經過民間和半職業藝人的傳承,又加強了故事情節,豐富了演唱曲調,逐漸形成了人物的性格化和戲劇化等戲曲音樂的主要特征。
4.民族聲樂的演唱是風格決定方法。方法是表現風格的手段,方法服務于風格并受風格的制約。民族唱法在咬字和行腔方面,其共鳴腔管的使用相對于歐洲唱法要細一些和短一些,喉、咽腔打開得并不太大,喉結相對穩定。唱法講究以宇行腔,聲隨宇發,聲隨腔行的規律。在歌唱藝術的表演表現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要求。首先必須達到內在與外在的高度統一,其藝術形象、作曲要求、情感表達集中通過唱、念、作、打(舞蹈動作)等技巧來完成。其次聲音與形體并重;再則聲樂語言與文字語言(歌詞、道白)的一體化。由于這些獨特的演唱風格特點,使我國的民族聲樂已成為世界各國所接受并深受歡迎的聲樂藝術形式之一。
三、民族聲樂的演唱與羹聲唱法的區別
語言規律的差別以及對咬字、吐字、語言在演唱上的不同處理與強調程度是原則的區別。從語言學和語言哲學來講,漢藏語系與印歐語系有很大不同,音樂的概念、思維方式、文化認知、價值標準及生活行為方式也有很大不同。相比之下,中國漢語比西歐各國的語言要復雜得多,因此在唱法上考慮語言的因素要多一些,發聲與語言的結合更為緊密。民族聲樂很注意咬字吐字流派和地方風格的準確性、清晰性。同時,在歌唱時,為了語言的清晰、準確,往往將字頭唱得比較夸張,使民族聲樂在語言表達方面有著獨到的魅力。
呼吸運用上有所不同。民族聲樂主張腹式呼吸即氣沉丹田,吸氣的部位感覺較深,丹田有著強有力的支持。美聲唱法主張胸腹式聯合呼吸,口鼻同時吸氣,吸氣動作快,呼吸較腹式和胸式呼吸氣息量大并且靈活,氣息的運動幅度也較大。
聲音特點及共鳴腔體的運用有所不同。民族聲樂的聲音特點是“甜、亮、水、脆、柔”,聲音成分以真聲為主。美聲唱法規范的聲音特點是:“通、實、圓、亮、純、松、活、柔”③。民族聲樂的演唱一般以口腔、咽腔及頭腔為主要的共鳴腔體,同時由于采用的是腹式呼吸法,胸部很少參與歌唱活動,除特殊情況外,胸腔的應用往往很少。美聲唱法采用的是胸腹聯合呼吸法,在歌。昌時講究聲音的混合共鳴,要求身體的每一個腔體都能得到運用。高聲區要有胸腔共鳴,中、低聲區也要有頭腔的共鳴,同時喉頭位置比民族聲樂唱法低。
表演風格、演唱曲目的不同。民族聲樂的表演風格,注重表現各地區和各民族的特點,樸實、自然、大方,服飾也具有各民族的特點,表演講究手、眼、身、法、步。演唱曲目多為各民族、各地區的民歌、民謠、民族歌曲或歌劇選曲。美聲演唱的表演風格,講究內在深情,充分運用聲音技巧對歌曲再創作,主張以聲音渲染來感動觀眾,動作比較少,主要是通過眼睛和臉部的表情變化來刻畫人物的內心和表達歌曲的感情。演唱曲目多為歌劇選曲和藝術歌曲。
民族聲樂的演唱與美聲唱法在演唱方法上有許多相同之處,都講究氣息、共鳴、咬字和吐字,都很注意以情感人,要求演唱者都應具備良好的音樂基礎和文化修養等。隨著時代的進步,二者之間不斷地相互學習、相互促進,豐富了各自的藝術內涵,使它們沿著各自的道路更好地發展。
民族聲樂在我國源遠流長,因語言、生活習俗、地理環境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風格,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與時俱進,因其獨特的風格,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愛。只有了解、掌握民族聲樂的風格特點,才能與世界其他藝術形式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我們的民族聲樂更趨成熟、更加具有魅力,以嶄新形象走向世界聲樂藝術的大舞臺。
本文作者為王建設,請勿將本文用于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