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首的右手旋律部分有兩種結構形式:
1.連貫、流暢的十六分音符。
2.活潑的帶有八分音符旋律重音的練習。它的組成有三種形式:①4個音一組;②8個音一組;③2個音一組。
左手出現了三個音的和弦連接和跳音。
二、重點難點
在譜子中出現的符于向上并帶有小黑點的八分音符,其實并不是要求彈成跳音,這只是一種需要稍加突出的記號,表示將其彈成重音。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經常見到這種奏法的記號。當我們了解這個意思后,千萬不可求“重”心切,拚命擠壓搖晃,使聲音彈得既緊張又難聽。
左手也由于是三個音的連接,需要手指在彈奏中更獨立,手腕更放松。
三、練習提示
手指的獨立彈奏能力雖然是最為重要的,但沒有手掌。手腕手臂的支持和協調配合,單憑手指“孤軍奮戰”那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國著名鋼琴家、鋼琴教育家周廣仁教授,曾把手指形象地比喻為前方打仗的戰士,而把手腕、手臂則比喻成后勤部隊,只有協同作戰才能取得勝利。這正如本首八分音符重音的彈奏,光靠手指的獨立能力是不夠的,需加入手掌、手臂、手腕的協同動作。
只要我們稍加注意就不難發現,帶有八分音符重音的音符組成形式中總有一個重復音,如第三小節重復音為G(SOL),它處在這一句的最高音位置;再如第四行的第二小節,重復音為C(do),它處在這一句的最低音位置。這些重復音均不處在旋律重音的位置,這也是帶有旋律重音結構的一個普遍規律。
我們知道,使鋼琴聲音有力的兩個重要原因是重量與速度,手腕的重量比獨立的一個手指的重量要大,快速下鍵比慢速下鍵的力量要強。在這種帶旋律重音的結構中,重復音的使用和它所處的位置為我們利用重量和速度來獲得力量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具體奏法是:將帶有八分音符旋律重音的手指抬得高些,并同時帶起手腕,從其高度中獲得一個向下的重量,提高其下鍵的速度,使手指發出有彈性的重音。相反,處于另一端的重復音手指則不必抬起,只需輕觸鍵盤,控制住聲音的力度。不管是兩個,四個或八個音一組的旋律重音,均采用這種奏法。如第三小
節,我們夸大帶有旋律重音的2、3、4指的動作,控制好5指動作,第四行的第二小節則夸大3、5指的動作,控制好大指的高度和彈法,這時你會發現,一個手的不同奏法,能產生通常要兩個手才能彈奏的雙層次的美妙聲音。
注意:未作八分音符重音標記的部分,應保持同樣的彈法,連貫而又均勻。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