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分析
本首練習曲以訓練雙手的連接配合為主,左手音符均出現在重拍位置,且為跳音奏法,右手均為弱起,三個音之間保持連貫。
二、重點難點
類似這種訓練兩手連接配合的曲子,都有一個共同的難點——均勻。均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連接上的時值均勻,二是連接中的力度均勻。力度的不均勻可能發生在左右手之間,也可能是右手的手指之間。
本首練習的第二個難點是由于旋律音大多由大跳的結構組成,音與音之間距離較遠,且不大規則,對熟悉位置增加了困難,加上是兩個升號的調號,更加大了錯音的可能性。
三、練習提示
按照跳音的時值約為其本身音符時值一半的原則,本首練習曲的左手八分音符跳音一半的時值應為十六分音符,所以左手與右手之間的連接實際上為四個均等的十六分音符。兩手配合時,不要有斷開的感覺,要連接得沒有間隙,像是由一個手奏出來似的。這中間最易出的問題是右手大拇指下鍵太早太重,節奏總顯得迫不及待。要解決這一問題,在心里要形成左手為一、右手為二三四的時值概念。
在聲音方面,左手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它可適當有重音感覺,可用抬起手腕落下的頓音方法奏出。右手三個音應是同樣的音量,但右手大拇指處在連線的第一個音,在手腕下落后很容易奏出一個重音,這便出現了右手力度之間的不均勻。彈奏中應注意讓右手各手指盡量靠近鍵盤,手腕只有一個很小的調節動作,三個音都利用手指的獨立動作彈出,注意放松手腕。
除此之外,還要堅持慢速練習。慢練是克服一切技術障礙的法寶,它不但能使我們解決聲音的時值與音量的均勻問題,還能確立每個音的正確位置及音與音之間的連接關系。慢練如同使用“放大鏡”,把樂曲的每個細節都擴大了,使演奏者能注意到音樂的每一個“細胞”。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