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度創作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聲樂演唱是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那么,我們如何通過詞曲情感與形象的深入體驗,并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最終以有聲音響來完成聲樂形象的創造呢?這就是二度創作的問題,有的作品從曲式上來看,很簡單,結構也不復雜,但是,經過演唱者細致恰到好處的處理,唱出的東西會非常感人、生動。這就充分地說明二度創作是以詞曲的有機結合通過豐富想象的情感體驗,給予準確的音響發揮,從而完美地塑造聲樂藝術的感人形象。中國的傳統民族聲樂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
前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中國的民間音樂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琳瑯滿目,表現手段不同。技巧不同、風格不同,都是二度音樂創作的根基,是中國民族民間的寶貴遺產。因此,我們還要采用多聽。多看包括姐妹文化,如我國的京劇,它的戲劇動作的構成主要是靠音樂、語言和形體藝術。即唱、念、做、打,京劇與聲樂創作的思維,都是“歌”與“劇”的結合,而且都是在不斷地結合中得到完善和發展的,只有熱愛它才能吸取它的精華。
電視劇《冼星海》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一個藝術家只有植根于自己本民族深入的土壤中,才能使音樂開出最燦爛的花。”那么在發展中國民族聲樂事業中,我們只繼承是不夠的,還應借鑒國外聲樂各個學派的科學唱法和藝術表現手段,要做到思想感情、語言、風格、技巧、表達方式五種因素的結合。這五個方面缺一不可,無論是教學、演唱都要在這幾個方面進行努力,要使發聲方法和我們的語言結合;要學習民族的音樂語言,掌握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要研究民族傳統聲樂技巧,同時還要學習民族民間歌唱藝術的表達方式。西歐古典音樂曲目的確有豐富的技巧及很強的藝術性,對于他們的唱法和表現方法,我們采取借鑒,但目的不是照搬,更不是代替,而是吸取精華洋為中用,發展中國的音樂藝術,豐富自己,發展自己,使我們的民族聲樂更加完善。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地區都有自己的演唱風格。陜北民歌《趕牲靈》“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兒呦,三盞盞地那個燈,哎呀帶上那個鈴子呦,噢哇哇聲那個聲,你要是我的哥哥呦,就招一招你那個手,你不是我的情哥哥,哎呀走你的那個路……”短短幾句,如果學生字正腔圓,很正確地演唱下來,應該是好的,那么對于欣賞者來說總好象缺少了什么東西,就像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缺少了地域風格的唱法,這就要去尋求原生態唱法的情感。陜北民歌是陜北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它是陜北人民在各個時期地域風情和思想風貌的藝術表現,它以其獨特的旨趣、風格和魅力,讓我們品嚼生活所賜予的辛酸。陜北民歌語言樸實,節奏自由,悠揚動聽,旋律簡單,形象生動,無論在那綠格茵茵的山峁中,還是在崎嶇彎彎的小路上,隨時能聽見人們那高喉嚨、大嗓子的高歌回蕩,因此我們更加要求學生抓住這原生態的情感,進行自己對歌曲的二度創作。它是以詞曲的有機結合,通過豐富想象的情感體驗,給予準確的音響發揮從而完美地塑造聲樂藝術的感人形象,并結合陜北的語言特點,在整個語言聲音的處理表現上,應該緊密地伴隨著曲調旋律、節奏的起伏變化,增強旋律與節奏的音樂表現。而這種音樂性表現是由語言的輕重音處理,語調的情感變化,以及與此同時產生的語言的高低、抑揚。強弱、頓挫等語言表情手段形成的。這種音樂化了的語言,已經具有了豐富的音樂性,同時在運用特有的潤腔技巧,加上滑。下滑音,帶有陜北人民的質樸感,使宇或語言音樂化、旋律化,產生一種自然、和諧,又微妙新穎的行腔韻味。根據自己深入體驗與用嗓傳情的具體條件,使它產生了引人入勝的“韻味”。還有,唱這首歌時,一定要注意方言中的土語,如“我”要唱“餓”(陜西方言),“路”要唱“陋”(諧音)等等。
可見,在同一曲調的旋律表現中,字腔結合的音樂美包含了多方面的音響變化條件或造型因素,充分運用這些基本因素的造型性與表現技巧,是二度創作加強音樂的藝術形象表現力與感染力的重要藝術手段。讓學生在歌唱的實踐中,不斷突破、不斷構建、不斷拓展思維空間,藝術的審美,歌唱的創新意識,永遠是藝術生命之樹常青的“陽光”和“水分”。
綜上所述,聲樂藝術中情感的運用是基礎,技巧是手段,二度創作是二者的完整統一。只有這樣,聲樂才能到藝術境界,才能感染人,才具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