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1日電(記者 呂秋平 王思海)49歲的耿國生最近有些憂慮,他苦心經營20多年的提琴制造作坊正面臨缺少員工的困境,“已工作多年的員工被周圍同行高薪‘挖’走了”。
耿國生是北京市平谷區東高村鎮南埝頭村的一名村民。平谷位于北京東北部,距離市區半個多小時車程。這里提琴的年產量達30萬把,占全球生產份額的近三分之一,被譽為“中國提琴產業基地”。
“每月兩千多元工資還留不住人,訂單都不敢接了。”耿國生說,從今年年初開始,就陸續有人離開,小作坊從起初的十名員工到現在只剩下五人,其中還包括自己和妻子、兒子。
耿國生的“用工荒”只是東高村鎮提琴制造業火爆的一個縮影。目前鎮里有3000多人從事提琴制造業,占全鎮勞動力總數的20%。從原材料供應、配件生產到提琴組裝,東高村鎮的提琴制造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鏈。
為鼓勵提琴產業的發展,鎮政府從2006年起先后組織了15期樂器生產技能培訓班,培訓農民1500余人次,每人還能拿到500元的培訓補貼。
在占地56平方公里的東高村鎮,像耿國生這樣的制琴作坊有150余家。此外,鎮上還有九家規模以上的提琴制造廠,其中建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是華東樂器制造公司。
1988年,華東現任董事長劉云東和六名合伙人共同創立了新星提琴廠,起初以生產提琴配件為主。2003年,新星提琴廠更名為北京華東樂器有限公司,企業從一個小加工點,提升到有自主出口權的中型企業。目前,公司員工已達到1000人,年產小提琴達到22萬把,其中90%銷往海外。
公司工會主席耿占華說,現在該公司已經創立了自己的提琴品牌——“華蘊”,下一步的目標是將品牌打響全球市場。此外,公司還計劃發展工業旅游項目,將廠區向游客開放。
有了提琴制造業作依托,平谷區政府提出開建中國音樂產業集聚區,打造一個全世界音樂人向往的“中國樂谷”,這一建設計劃已寫進了區政府的“十二五”規劃。
據平谷區委書記邱水平介紹,“中國樂谷”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預計投資150億元,計劃用5至10年時間,建設集研發、生產、交易、創作、演出、展覽于一體的北京國際音樂產業園區。建成后可吸納從業人員5萬人,年產值300億元至500億元。
去年該項目已納入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北京市發改委向平谷區提供1億元項目啟動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市政設施的建設工作,為招商引資做準備。
目前,平谷區不僅從實物形態上推進“中國樂谷”的各項建設工作,同時還于細微處營造濃厚的音樂氛圍。即將舉行的平谷區“桃花節”,今年乃至以后都將音樂融入其中——邀請世界音樂界眾多知名人士來平谷演奏。
從鎮上到城里,許多平谷人都在期盼著“中國樂谷”早日建成。與父親將提琴銷售外包給中間商不同,耿國生的兒子、24歲的耿佳希望在北京開一家屬于自己的琴店,因為他看好家鄉音樂產業的發展前景。
“等我有了一定資歷、有了足夠的資金,就開干。”他信心滿滿地說。
(責任編輯: 李玉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