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獨弦琴的現代意義
獨弦琴是京族文化的象征,是京族傳統節日“哈節”里必不可少的演奏樂器。獨弦琴雖然結構簡單,但音色優美,音調豐富,曲調清雅,多有變化,演奏之時,琴音時而高山流水,時而魚翔碧波,時而驚濤拍岸,時而如百鳥朝陽,深受京族人民的喜愛,反映出京族人民捕魚生活的場景。夜深人靜的時候,撥弄琴弦,悠揚的琴聲會劃破長空穿的很遠很遠,男女老少聞聲而至,圍坐在琴手身邊,遙望著浩瀚的大海,靜靜聆聽,久久不散。
新中國成立前,獨弦琴只是一種流行于民間的自娛用樂器,從來未在舞臺上演奏過。新中國成立后,作為京族的民族樂器經常出現在舞臺表演中。20世紀50年代,老藝人蘇普輝、阮世和以古老的獨弦琴登上了廣東省中國紀念堂演奏了《高山流水》;80年代何紹老師獨弦琴一曲《激戰邊陲》,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演奏轟動全場觀眾;王能伴曲演奏獨弦琴《我愛京島》、《拜海》、《歡樂的哈節》、《趕海》、《思鄉曲》等9首樂曲,中央國際廣播電臺錄音向世界各地播放;90年代一曲《大海情深》,在重慶市參加全國第九屆“群星獎”決賽中獲中央文化部授予作曲銅獎、演奏銅獎。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聰明的京族人對獨弦琴進行了大膽的改造。考慮到老式獨弦琴音量極小,只能彈奏器樂獨奏曲和民族伴奏曲的拖點,在琴身安置拾音器,然后連接擴大器,在有音箱將擴大的琴音傳輸出去,從而變成電聲獨弦琴。電聲獨弦琴在保持原有民族樂曲特色的基礎上,吸收了電聲樂器的有點,如音域寬廣、音色豐富等,從而可以彈奏器樂獨奏曲、民族伴奏曲、流行歌曲等。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京族的獨弦琴文化并沒有被時代的大潮做淘汰,反而愈加的受到重視。全國著名作曲家徐沛東同志曾說:“京族音樂早在全國流行,全國唱紅一時的歌曲《難忘今宵》就是用京族樂調而寫的!”獨弦琴曲《我愛京島》也載入了廣西高級中學音樂教材。1996年上海旅游節上,獨弦琴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受到了空前的關注。1997年我國著名獨弦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啵咧演奏家李平先生與人合作,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龍首獨弦琴。2000年,中央電視臺《東西南北中》節目播出了京族農民的獨弦琴演奏。 2001年,獨弦琴登上了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再一次向全國人民展現了獨弦琴的風采。2002年,李平先生的學生隨中國紅星民族樂團進入了維也納金色大廳,讓獨弦琴的優美旋律回響在世界最高音樂殿堂的上空。2007年1月4日《獨弦琴演奏藝術》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習琴彈琴已有45年的京族人蘇春發也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族獨弦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獨弦琴可謂是京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不僅是京族人民知識、智慧和技能的載體,同時在團結京族人民,增強京族社會認同感與凝聚力的重要渠道。蘇春發曾經說:“獨弦琴是我們和客人溝通最好的橋梁。”獨弦琴也是京族人民向中國甚至向世界人民,展現其獨特民族魅力的窗口。對匈牙利民族音樂的復興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著名的匈牙利民族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表示: “民族文化是民族本性、民族尊嚴、民族意志的標志,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本質最完美的音樂表現。”可見,在京族地區保護獨弦琴藝術,對于京族歷史文化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作為收藏、展覽、宣傳少數民族文化的文物單位,現收藏了一系列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樂器,其中就包括珍貴京族獨弦琴。
本文作者為原媛、翁曄,請勿將本文用于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