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報歌》是音樂家聶耳三十年代創作膾炙人口的兒童歌曲。2/4拍,四樂句組成的一段體,五聲F宮調式。 《賣報歌》曲調明快、流暢,并以樸實生動的語言,辛辣詼諧的筆調,深刻地描述了舊社會報童的苦難生活及對光明的渴望。
創作背景
1933年的秋天的一個傍晚,他約朋友周伯勛出去走走,他邊走邊對朋友說:這條路上有一位賣報的小姑娘,賣報時喊的名字很動聽,想讓周伯勛也聽一聽。當他們走到呂班路 (現在的上海重慶南路)口時,果然看到了一小姑娘走來走去,匆忙地賣著晚報,她聲音清脆、響亮、有順序地叫賣著報名和價錢。聶耳走過去買了幾份報,同時跟她聊了起來,知道她父親有病,家庭生活困難。在回家的路上聶耳沉重地說:“很想把賣報兒童的悲慘生活寫出來,要請田漢或者安娥寫詞”。過了幾天,安娥把詞寫好了,聶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詞念給她聽,然后問她有沒有不合適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說:“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銅板兒能買幾份報的話也寫在里邊,我就可以邊唱邊賣了!甭櫠厝チ⒓春桶捕鹕塘,在歌詞中添上了“七個銅板能買兩份報”的句子。后來那位小姑娘真的一邊唱一邊賣,她的歌聲使她的生意也好了起來,F在聶耳早已去世了,但那位小姑娘還活著,已成為白發斑斑的老人了。人總是要死的,但聶耳的《賣報歌》將長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