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弦箏之由來向古曲網知識中心投稿(古幣獎勵)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古曲網 > 知識中心 > 古箏頻道 > 古箏知識 > 正文【字體:小 大】 十三弦箏之由來 點擊率:160 發表評論 盛極一時的十二弦箏,到了隋唐已逐漸衰落。唐時,僅保留在清樂中,而相傳之清樂,朝廷甚不重視,當時的情況,根據唐杜佑《通典》載文說:“工伎轉缺,能合管弦者,唯春江花月夜等八曲。”幾乎處于淘汰狀態,取而代之則是十三弦箏的興起。
十三弦箏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之于《隋書·音樂志》。該書記載了隋朝雅樂用十三弦箏之情況。
十二弦與十三弦雖一弦之增,但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唐時傳入日本的十三弦箏,其定弦方法,林謙三根據《仁智要求》《調子品》等書考證,認為是以“宮征羽宮商角征羽宮商角征羽”或“宮商角征羽宮商角征羽宮商”等的排列。這新增的第十三弦第十二弦成為五度或四度關系,其目的在于加強“宮征”兩音,蓋是與當時流行調式有關。正如林氏說說:“其發展動機,在于加強主聲”。以后改為第十三弦與第十二弦為鄰近音,也并未削弱這新增一弦之作用。
那么,這一弦之增,究竟是誰所創?《隋書·音樂志》記載說:“于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滅陳時,獲得了南朝宋齊舊樂,就有箏在其中!彼H自聽了演奏后,興奮地說:“此華夏正聲也!”七年前(公元582年)隋文帝認為南朝音樂是“亡國之音”。今則稱南朝音樂為“華夏正聲”。這個轉變,完全是為了適應政治上的需要,其目的在于恢復漢族傳統,取得正統地位。于是他下令說:“以此為本,微更損益,去其哀怨,考而補之,以定新律呂,更造樂器!弊詈螅鶕拿睿⒘饲迳(清樂)署,有箏等十五種樂器應用。因此從繼承關系來分析,十三弦箏應該說是傳自梁陳。再看《隋書·音樂志》另一記載:禮部尚書牛弘等人,議定雅樂,積年不成,奏稱中國舊音多在江南,梁陳音樂合于古樂,請修補以備雅樂。奏準。終于在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雅樂定稿,其中有十三弦箏的明確記載,可見隋代雅樂是梁陳所傳,那么,隋代雅樂用箏傳自梁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同時,隋文帝對南朝禮樂,經過七年的觀察,已有所悟,認為正統所在,他是不會對樂器作輕易改動的。因為梁朝禮樂,在南北朝諸國中聲望最高,如東魏孝靜帝時,掌握一切朝政大權的高歡,他的部下,因文武百官貪污,請高歡予以懲治。高歡說:江東還有蕭衍老翁(梁武帝),專講文章禮樂,中原士大夫南望企慕,認為正統所在。我如果過急地整頓綱紀,不相寬容,人物流散,我還立什么國!可見梁朝的漢族傳統禮樂,在政治上有一定號召力。隋文帝也認識到,要符合漢族人的愿望,獲得民眾歸心,只有恢復漢族傳統,才能穩定政局。同時他也承認南朝音樂為“華夏正統”,盡可能地接收正統地位,以不被人看作“異類”而遭受反對,所以隋文帝對漢族的正統禮樂器(尤其是雅樂)是不會輕易去改動的。故說十三弦箏傳自梁陳,當可無疑。
·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考級精講視頻
·古箏入門、每日必彈古箏指序練習曲精講視頻
·中央音樂學院古箏考級精講視頻
·新編古箏教程(修訂本一)精講視頻
·民族管弦樂協會古箏考級精講視頻
·《古箏》考級指南精粹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