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在2010北京保利5周年秋季拍賣會上,北宋古琴“松石間意”以1600萬元起拍,最終以1.22億元落槌;這兩年,在西安、北京、杭州等諸多城市,“古琴熱”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
一個常識
古琴易學難精
12月8日,第二屆“古琴雅集”古琴音樂會在西安美術館舉行,中國古琴學會會長朱晞、西安著名畫家陳斌等古琴藝術名家的出席,吸引了300多名市民到場聆聽。
在現場,記者看到,前來參加音樂會的古琴愛好者不僅有兒童、大學生,也有公司白領、退休老人,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在學古琴。據“太白琴社”負責人、著名古琴表演藝術家劉振川介紹,2003年,古琴成功入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古琴就開始悄然流行開來,許多藝術院校都開設了古琴專業。在西安,研習古琴的人如今規模已經上千。
對于圈外人來說,經常會把古琴和古箏混為一談。而在古代,古琴更只是屬于文人和貴族的“貴族娛樂方式”,和普通老百姓基本不搭。那么古琴入門是不是很難?
“和其他樂器,尤其是西洋樂器不同,古琴啟蒙并不是越早越好。相對兒童,古琴更適合成人學!标惐笳f道。陳斌既是畫家,同時也是古琴表演名家,而他獨創的古琴人物畫也成了國畫中的一個亮點。陳斌表示,古琴歷史悠長,以清、微、淡、遠的美學境界見長,而作為“四藝”之首,琴、棋、書、畫之間都是相容,互相影響的,深厚的文化品性、審美情趣及文化內涵,是兒童無法領會的,對于有一定閱歷、文化基礎的成人而言,入門相對容易得多。同時,古琴所采用的曲譜是文字譜,對成人也顯得簡單。
至于學古琴要多久才能出師,陳斌認為,這并無定論,學得快的人,兩三個月就能彈奏不少曲子;學得慢的人,兩三年內,也大致上可以掌握所有技法,“不過關鍵是堅持。更關鍵的是,學琴,同時也要學習其他三藝及傳統文史知識,不要精,但至少要懂!
一個錯覺
天價古琴有助于普及?
在前日的音樂會現場,一把由畫家范炳南收藏的古琴“耳通”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據音樂會策劃人鄭偉斌介紹,該古琴和另一把古琴“海濤”是一對鴛鴦古琴,為清代古琴,曾屬于舊上海報業大王史量才和夫人沈雙清。去年,范炳南以28萬元的價格拍得。近日,已經有人以近300萬的價格希望收購這對琴。
只是,比起剛剛拍出1.22億的“松石間意”琴,“耳通”、“海濤”還是差距甚遠。近些年,在拍賣市場上,古琴價格則是節節攀升,少則幾百萬,多則幾千萬,屢見不鮮!安粌H是舊時古琴,現代名家的新琴,同樣是價格狂漲。”陳斌告訴記者,他幾年前花幾千塊購買的一把國內某名家的古琴,現在已經飆升了六七十倍。
不過,在朱晞看來,古琴雖然很珍貴,但上億的價格背后卻有很大的炒作成分在內!斑@種炒作是柄雙刃劍,從目前來看,是弊大于利。”朱晞認為,古琴雖然有3000多年的傳承,但由于種種原因,只有600多首古琴曲子流傳下來,而也只有其中的四分之一被彈奏。加上原屬于貴族文化的古琴文化的局限性,使得古琴的推廣更為艱難。過億的價格誠然讓古琴這種文化因此吸引了很大關注,但同時促使了古琴價格及衍生產品價格,比如學費、漢服價格等的狂漲,“一把琴動輒就上萬,普通老百姓還學得起嗎?門檻高了,普及就難了!
劉振川同樣對于炒作古琴很是反感,“收藏本身是好事。但我們看到的是,大部分參與古琴拍賣的都是炒家,一旦琴到了他們手里。只有等到下一次加價拍賣,人們才能再見到該古琴。對他們而言,古琴是拿來賺錢的,不是用來傳承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