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秘密
古琴界也分兩大門派
作為中國古代歷史最悠久的樂器之一,3000年來古琴的傳承一直沒斷過,并形成了諸多流派,比如浙江的“浙派”,常熟的“虞山派”、揚州的“廣陵派”等等。
“古琴的發展,現在最需要的是"學院"和"民間"的合力。”朱晞告訴記者,現在中國有兩個和古琴有關的協會,一個是隸屬于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的“古琴專業委員會”,業內稱中國琴會;另一個就是他任會長的,隸屬于中國器樂協會的“古琴學術委員會”,業內稱中國古琴學會。前者的成員以各大院校的專業老師、研究人員為主;后者則以各大流派的傳承人及業余愛好者為主,“二者之間一直有些意見不合。中國琴會主張古琴專業化,而民間流派主張琴棋書畫四位一體,以古琴為主進行傳承。”
陳斌、劉振川等既是畫家,也是古琴表演藝術家的一批人,也是“合力”的支持者。近日,陳斌在西安美院成立了西安美院古琴會,集聚了很多畫家、書法家等,“古琴專業化,其實離古琴反而越來越遠,古琴和棋藝、畫藝、書藝都是相輔相成的。融合,古琴才能變得更好。”
朱晞認為,“學院”的優勢在于對音樂的把握,及專業知識的拓展上,“民間”的優勢在于雜而廣,二者合力其實就是取長補短,“古琴作為一個尚未完全普及的傳統文化,合力雙贏,內斗雙輸。尤其是古琴新曲的創作之難,如果雙方能合作,那么古琴的創新就不再是一個夢想了!”
這把古琴,一年內價格翻了10倍多
在幾日前的音樂會現場,一把由畫家范炳南收藏的古琴“耳通”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去年,畫家范炳南以28萬元的價格拍得一對鴛鴦古琴“耳通”與“海濤”。近日,已經有人以近300萬的價格希望收購這對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