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民族語言與民族聲樂關系的探究
錄入時間:2011/12/28 12:30: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三、襯詞、襯腔在中國民族聲樂作品中的表現
在中國民族聲樂中,除了直接表現歌曲思想內容的正歌詞外,也常常插入一些由語氣詞,它們大都與正歌詞沒有關聯,但一經和正歌詞編配在一首歌曲中演唱時,它們就表現出了鮮明的情感色彩,成為整個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襯托性的詞句統稱為“襯詞”,襯詞的曲調就稱之為“襯腔”。襯詞和襯腔的運用具有加重語氣,活躍情緒的表現功能,在中國民族聲樂作品中表現出了強烈地方民族色彩,在中國民歌中,襯詞與襯腔的地方區域性劃分得相當明顯,少數民族地區的襯詞與襯腔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語言特點,是民族語言在歌曲中的直接體現,傳遞著中國少數民族的生活、勞動的信息,表現著一定的民族氣質。而漢族民歌中,也以區域劃分出細致的地方語言特點,如湖南《溜溜歌》,湖北的《得得調》,浙江的《里郎歌》、江蘇的《楊柳青》, 青海的《嗆嘟哪令》,廣西的《叮咚歌》等等。襯詞和襯腔的加入使我國各民族聲樂作品的民族風格更生動、具體,更具有口語化、生活化和鮮明化的音樂表現力。
四、中國民族聲樂表演中唱腔的民族化
如果說民族聲樂藝術發展到今天已是一個“基礎雄厚、力量強大、影響越來越廣泛的聲樂學派”的話,那么滋養這旺盛生命力的歌唱藝術的正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而直接作用于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主要是民族的情感、民族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民族的語言。聲樂,是一種以人聲來表現的音樂藝術形式,聲樂的發聲技巧和產生的音色是表現作品的重要手段。中國的民族聲樂作品,在演唱形式上要求帶有本民族語言的表現風格,甚至在音質上也要求人聲具有形象感,所謂"竹不如絲,絲不如肉"。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語言特點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中國民族聲樂的演唱特點,中國聲樂中特有的民族唱法是:以地方語言(語音,聲調)相結合的發聲為基礎,用以風格化吐字運腔,以保持嗓音的自然狀態為樞紐,從而獲取一種真實、樸實且豐富多彩、富有濃郁地方風味、具有獨特性的音色。而歌唱的動人之處不僅在于聲,更要注重情感的表現,民族聲樂作品中情感表現內容同民族語言的處理是密不可分的。在民族聲樂作品中,民族語言同民族音樂的結合會使作品的情感表達更加動人,以情帶聲,聲情并茂,以字領腔(音),字正腔圓,韻味濃郁,唱演均重,神情兼備,真切動人。這就是我們講的民族 聲樂的廣義概念,換句話說,"唱情"是民族聲樂的一個本質特點。否則作品的情感與詞意不僅沒有相得益彰更甚者會使詞意與情感背道而馳。我們作為民族聲樂的教師肩負著培養民族聲樂演唱人才的重任,在唱好和掌握好以漢語語言為基礎的各地區有代表性的民族聲樂作品的同時,還要多掌握一些各民族的語言。經過實踐證明這些年培養的民族聲樂人才活躍在我國的音樂舞臺丘,深受各地區,各民族的廣大人民的喜愛。在他(她)們所演唱作品中表現出了豐富的中華民族的情感,而中國民族語言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情感表達形式,地方腔調同地方的民族音樂在長期磨合中產生了大量藝術表現手段,形成了豐富的、生動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年 袁靜芳著
【2】《中國音樂的人文闡譯》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 劉誠華著
【3】《藝術學概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彭吉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