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的變奏與鄉情的交響——歌曲《水鄉瑤》的歌詞分析及演唱處理
余惠承
(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 教授)
摘要:
《水鄉謠》是一首具有濃郁江漢平原地方音樂特色與方言音調特點的聲樂作品。曲作者匡學飛教授在創作過程中,根據音樂發展的內在動力需要,對歌詞進行了創造性的調整;以江漢平原的方言音調為依據,對旋律進行了依字行腔的處理。因此,演唱者在演唱這首作品時,既要注意對歌詞、旋律的細節處理,同時也要注意對音樂結構的整體把握,從而展示作品的音樂韻味與地方風格。
關鍵詞:《水鄉謠》 歌詞 編創 方言 音調 演唱 處理
由黎枝作詞、匡學飛作曲的《水鄉謠》,是一首具有濃郁江漢平原地方音樂特色與方言音調特點的聲樂作品。這首樂曲從1984年在《音樂創作》第3期首次發表之后,曲作者匡學飛先生又先后進行多次修汀。尤其是1995年匡學飛教授作為筆者攻讀研究生學位課程理論導師之后,根據筆者的聲音特點和1996年首屆全國大學生文藝匯演活動的要求,對該作品又進行了一系列局部的調整和鋼琴伴奏版、管弦樂隊伴奏版等形式的創作。1996年5月,本人演唱該作品而獲得了首屆全國大學生文藝匯演專業組二等獎,同時《水鄉謠》也獲得了優秀作品獎。1997年4 月,在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孔雀杯聲樂大賽中,筆者以該作品的演唱,獲得了專業組民族唱法二等獎。同年5月,管弦樂伴奏版《水鄉謠》在武漢音樂學院編鐘音樂廳搬上舞臺。1998年4月,筆者在研究生畢業獨唱音樂會上,演唱了該作品的鋼琴伴奏版。2008年12月,《一首桃花——余惠承民族聲樂教學曲目演唱專輯(II)》(CD)由中國唱片廣州公司出版,鋼琴伴奏版《水鄉謠》正式以音像作品的方式公開發行。2009 年6月,包括《水鄉謠》等作品在內的《余惠承獨唱音樂會》在武漢音樂學院編鐘音樂廳舉行,音樂會實況由揚子江音像出版社同步出版,管弦樂伴奏版《水鄉謠》以DVD的形式向社會推出。[1]
從1995年作為演唱者主體之一介入《水鄉謠》表演創作工作以來, 筆者深深感受到了匡學飛教授對藝術的追求、對信念的堅守、對往事的珍愛、對美好的向往。①不過,鑒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不擬對《水鄉謠》的修訂過程進行歷史記錄,也不擬對歌曲作品進行音樂分析、審美內涵研究,而只是從歌詞編創、旋律方言音調特點的分析等角度入手,結合本人十余年的演唱實踐,探討這首歌曲的演唱處理方法。②
湖北的江漢大平原,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湖多水多、天水相連,一眼望不到邊際。生活在這里的人民,勤勞、善良、柔情、大方。詞作家黎枝先生創作的《水鄉謠》用兩段歌詞,生動描繪了該地區人民的勞作生活情景,歌頌了社會主義新農村“五業興旺、五谷豐登、愛情豐收”的喜悅。
一
金燦燦的大堤,綠茵茵的柳, 清粼粼的湖水像美酒。
魚兒灘頭跳,
荷花笑點頭,
云霞鋪彩漿開路,
撒下大網網春秋。
哎!
魚兒豐收,歌兒也豐收。
二
紅殷殷的菱角,白生生的藕, 黃亮亮的稻穗像金鉤。
家家編蘆席,
船兒采香蓮,
水鄉小伙真憨厚,
水鄉姑娘多溫柔。
哎!
五業豐收,愛情也豐收。
黎枝先生的歌詞短小精悍、情景交融、賦予詩意,既有水鄉勞作的地域性畫面感,又有勞動人民生活幸福的情感抒發,既有激發音樂創作靈感的意境,又給予了作曲家和演唱者音樂馳騁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