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聲樂演唱聲字關系之思辨
劉輝
(沈陽音樂學院院長教授)
中國民族聲樂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是三十年來,歌曲創作、演唱實踐、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等方面水平大幅提髙:創作出一大批具有時代感、符合大眾審美需要、反映生活、謳歌時代,具有中華民族神韻的聲樂藝術作品,涌現出一大批音樂文化修養好、歌唱技術強、演唱民族風格特色鮮明、深受大眾歡迎的歌唱家隊伍。民族聲樂創作、演唱、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水平的提髙與發展,充分說明了音樂院校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標準的指導思想是正確的,教育教學的方法是科學合理的,教學的具體內容和手段是行之有效的。中國民族聲樂已經具備了不同于其他姊妹藝術形式的、具有鮮明中國文化氣質的演唱特色,形成了集創作、演唱、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為一體的聲樂藝術體系。
時代對藝術的要求是無止境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演變與提髙都離不開時代對社會和人類發展的需求。民族聲樂從誕生之日起就始終把時代的要求和大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始終引領著先進文化、藝術潮流與歌唱審美的發展方向。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如此,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亦是如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全球一體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社會髙速發展,對民族聲樂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聲樂今后的創作、浪唱、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水平的提髙與發展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民族聲樂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這就對民族聲樂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標準、教學研究、理論研究、教材研究、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都提出了新的課題。特別是新時期民族聲樂作品的深刻思想性、文化內涵、藝術深度與張力和較長的篇幅、較寬的音域,對演唱者來說都必須具有一定的歌唱的技術技巧和很強的演唱能力。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聲樂理論對于演唱的呼吸、咬字、音域、音色、潤腔、風格等方面都有科學合理的總結。這些理論是民族聲樂的財富,我們要深入地繼承和研究,并在其基礎之上豐富、提髙、發展,以使民族聲樂的理論更完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幾代聲樂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教學實踐、演唱實踐,各個院校和各個老師的課堂上都在摸索、總結并使用解決音色、解決音量、解決音域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些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近些年來民族聲樂發展并形成體系的重要實踐基礎。
歌唱,是人類抒發情感,傳遞信息中最親切、最直接的音樂表演形式。歌唱與講話、播音、朗誦等語言藝術不同之處在于,歌唱富于旋律性,音域寬廣,有些樂句和樂段,音域橫跨十幾度,甚至達到兩個八度,作品風格多樣,特點鮮明,發聲方法復雜,表現手段多樣。而講話、播音、上韻的道白與朗誦等語言藝術形式,只有四度或者最多不超過八度的音域,因此要求歌唱者必須學習科學合理的歌唱方法,具備寬廣自如的音域,靈、巧、俏的唱字,清、純、美的音色,掌握靈活多樣的音樂表現手段,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歌唱的目的。
中國的各歷史時期的唱論,對于演唱方面都有著精辟的理論總結和著述,尤其是對"字"和"聲"的關系問題,論述的較多。傳統的"以字帶聲"理論,最早見諸于南宋張炎的《詞源》,文中說到:"腔平字側莫參商,先須道字后還腔。^后經不斷豐富,成為傳統聲樂演唱的重要理論之一。"以字帶聲"要求演唱者首先唱出聲母,然后帶出韻母,字音的頭、腹、尾都要求唱的很清楚、各占有一定時值。這個總結對于朗誦類、說唱類等藝術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辦法。筆者發現在演唱中低音區、風格強烈的作品時,這種唱法非常行之有效,能夠表現出作品應有的效果,可以達到"字正腔圓"的目的。但時至今日,隨著時代的發展,聲樂作品的幅度不斷提髙,歌唱的音域不斷拓寬,演唱的難度不斷加大,就需要我們在傳統的"以字帶聲"歌唱技巧之上進行發展,豐富"以字帶聲"的理論內涵以適應今天具有高難度、風格多變的各類演唱作品的需要。
筆者通過自己三十余年的學習、演唱和近三十年的教學實踐,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繼承、借鑒、發展、提髙是民族聲樂永遠的命題,有深度、有創新、有前瞻性思考的理論研究是民族聲樂發展和提髙的重要支撐;有理性、有系統、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培養民族聲樂教學、理論、演唱人才的主要環節,以上三個方面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那么在教學上,如何能使演唱者掌握演唱髙難作品的能力呢?筆者通過繼承傳統聲樂理論、借鑒其他演唱形式經驗,在教學研究和演唱實踐中,逐步摸索出"先腔后字,以腔帶字,先聲后字,以聲帶字,聲韻同出,腔圓字正"的教學手段、歌唱方法。經過實踐證明,其應用在課堂教學上學生容易掌握,是行之有效、簡便易行,效果明顯,適用性強的,對于解決音域、音色、音量、歌唱的耐力、聲音的耐力和整體的歌唱能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先腔后字,以腔帶字",首先要把歌唱者的共鳴腔體打開、做腔。第一是演唱者的姿態要正確,這一點是最基本、最容易做的動作。如果演唱者的基本姿態做不對的話,腔體將無法打開、氣息將無法吸到丹田,歌唱的各個器官或處在緊張的狀態、或處在不協調的狀態,致使局部官能用力、氣息吸不下來,腔體隔斷,不能形成統一的共鳴。而正確的歌唱姿態是歌唱者要有一種向上的延伸感,頭頂、頸椎、腰椎呈一條直線,雙眼平視,下巴微收,不塌胸,不扣肩,不伸頭,不腆肚,兩腿呈松弛狀態,雙腳自然站位,保證歌唱姿態,使上下腔體貫通。第二是要有正確的吸氣方法。在保持的歌唱姿態的基礎上,做半打哈欠、興奮、微笑吸氣,保持吸氣狀態立即歌唱。通過吸氣,將歌唱者的腔體完全打開,將氣息吸到腹部丹田處,馬上歌唱。歌唱者要將頭腔、鼻腔、口腔、咽腔、胸腔、腹腔等腔體完全打開(甚至將歌者身體之外的琴房、排練廳、演奏廳、音樂廳當作自己的腔體,用來共鳴發聲)。當腔體打開,保持最佳狀態之后,就是"以腔帶字"的過程,就是要改變成字部位,把成字點放在共鳴腔體里,也就是使共鳴腔的成聲點和成字點一致。這樣既可以達到聲音圓潤通暢,氣息舒展,喉頭下降穩定,軟腭上抬,聲音清楚的效果,同時又避免了氣淺、抬胸、鎖喉、下巴僵、脖子硬、軟腭塌、聲音卡、擠、白,音量小、音域窄、音色嘶啞沙等等問題。
"先聲后字,以聲帶字"是在"先腔后字,以腔帶字"的基礎之上,把詩詞歌賦的頂針格和魚咬尾的方式借用到歌唱方法中來,也就是后字頂前字、后字頭咬前字尾的唱字方法,來保持歌唱腔體和正確的歌唱姿態不因字韻、開口音閉口音、寬音窄音和音髙的變化而改變。這是
保證唱好髙音和完整完成一首作品的方法。
"聲韻同出,腔圓字正"。"聲韻同出"顧名思義就是字的聲母和韻母在吸開的腔體里的成聲點和成字點上同時發出。"腔圓字正"就是把字穿在聲韻同出的一條聲線上。聲音是一條線,每個字都是這條線上的圓潤的珍珠。這樣可以使不同母音、寬窄不一的字統一到聲音上,達到"腔圓字正"的效果。如果聲韻同出做的好,做得合理,符合人體發聲的物理規律,就能夠充分地發揮人體歌唱器官的潛能,從而達到最佳的歌唱效果和完成各類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高難作品。
歌唱藝術是人們抒發情感、傳遞信息、表達思想,涌動在人們內心的與生倶來的一種本能。歌唱方法既要符合人體生理的自然規律,又不能違反發聲的自然物理現象。科學合理的、具有一定歌唱技術技巧的方法一定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一切違反這個自然基礎的歌唱方法和手段都會走向反面。筆者多年研究總結出的"先腔后字,以腔帶字,先聲后字,以聲帶字,聲韻同出,腔圓字正"的方法旨在豐富和提高新時期民族聲樂發展過程中的教學方法和歌唱水平,同時也是集合了幾代民族聲樂的教育家、歌唱家在教學、理論研究和演唱實踐中的智慧。近年來筆者在上海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講學時,首次將這一理論運用到公開授課中去,很多專家學者和同行建議筆者把這一觀點形成文字,公開發表,會有助于這一理論的不斷完善。本文對這一提法在理論上的闡釋還不夠深入,今后筆者將繼續以此為課題,不斷深入的研究,也誠望各位教育家、演唱家、理論家提出寶貴意見,以使這一理論更加成熟。
希望我們的教育家、歌唱家厘清歌唱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重要性和科學合理性,只有理性地建立科學的教學手段和合理的演唱方法,我們的教學和演唱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實現民族聲樂藝術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引領時代潮流和審美趨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