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海外的音樂劇劇團扎堆“進口”演出。作為中國的藝術工作者,到底該如何應對這一挑戰?是單純的“引進”,是權益之下的“改編”,還是自力更生的“原創”?
從12月8日以來,由上海高瞻音樂劇團創排、紀念辛亥革命題材的原創音樂劇《烈火鮮花》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連演5場。在《巴黎圣母院》、《媽媽咪呀!》等經典音樂劇的前后夾擊下,這部原創作品以振奮人心的姿態表示:唯有堅持原創,才能拯救市場!
擔憂:“引進風”過盛不利本土劇
“對于國外好的音樂劇,我們要學著用他們的方法,但不要去‘描紅’。”
國內知名的音樂劇先行者、《愛上鄧麗君》的制作人李盾先生認為,現在中國大的音樂劇時代已經到來,許多海外劇目前來“搶占”演出市場,“中國的音樂劇要有自己的能力,至少也要與外來音樂劇持平。”
中國的音樂劇發展現狀,決定了中國音樂劇現今尚無法與國外音樂劇一較高下,持平并非易事。不過,李盾堅定地表示,中國應該走原創音樂路線,“‘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對于國外好的音樂劇,我們要學著用他們的方法,但不要去‘描紅’。”
對于最近國內刮起的“引進”風,李盾擔憂地說,“中國的音樂劇自己要站出來,堅持本土的音樂劇。”李盾舉例道,“韓國、日本每年都有上千場音樂劇在上演,幾乎都是歐美的作品,本土的音樂劇市場很小,沒有贊助商,更別談立足之地了。可以這么說,韓日本土的音樂劇被抹平了,再也看不到他們的影子。看到這一局面,他們很懊悔,想改變,卻回天無術了。”
堅持:原創劇劇組“義務”勞動一年
原創音樂劇很難在第一輪演出后就能有所收益,等劇目進入第二、第三輪商業演出后再分紅,這也是推動原創音樂劇面向市場求發展的一次大膽嘗試。
據悉,原創音樂劇《烈火鮮花》由郁百楊導演,他曾出任電影《碟中諜3》、《伯爵夫人》美術指導。演員等主創陣容也堪稱豪華。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為了推動原創音樂劇的發展,甘愿“義務”勞動一年多,齊心協力來創排這部以蔡鍔與小鳳仙的傳奇情感歷程為題材的作品。
據國內音樂劇專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高瞻音樂劇劇團團長金復載透露,《烈火鮮花》首輪演出5場,投入在150萬元左右,目前已經靠票房收回了成本。當然,前提是主創人員不拿創作費,他們的收入將與演出收益掛鉤。原創音樂劇很難在第一輪演出后就能有所收益,等劇目進入第二、第三輪商業演出后再分紅,這也是推動原創音樂劇面向市場求發展的一次大膽嘗試。
爭議:翻演國外經典作品是否可取?
“如果我們只是做引進商或者拿國外經典翻演,那么中國音樂劇的原創就只能停留在低水平。”
也有業內聲音指出,對海外劇目進行適當的改編,使其融入更多的中國元素,迎合國內觀眾的欣賞習慣,也不失為一種“險中求生”的好辦法。《媽媽咪呀!》中文版自今年7月份首演以來,已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上演了140多場,票房超過5500萬,觀眾更是達16.5萬人次,既叫好又叫座,并成功實現了中國音樂劇行業多個“第一次”的嘗試和突破。
看過《媽媽咪呀!》中文版的觀眾都知道,全劇融入了很多中國元素。除了故事情節,演員、語言、舞蹈都有地道的中國味。“西方的故事需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由于文化背景、習慣不同,有些橋段觀眾很難理解。”所以《媽媽咪呀!》中文版加入了一些頗具地方特色的幽默或方言,實踐證明,效果是顯著的。
不過,金復載強調,中文版的國外經典只能作為飯后點心。“如果我們只是做引進商或者拿國外經典翻演,那么中國音樂劇的原創就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他認為,中國的市場不能永遠成為別人作品的碼頭。只有將原創進行到底,才能更好地拯救整個國內音樂劇市場。(來源:上海青年報/記者:閔慧)
(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