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手鼓,維吾爾語稱達卜,用桑、核桃等木作框,圓形,直徑25—40厘米,高9—12厘米,框面描繪花紋或用寶石、彩玉鑲嵌,鮮艷美觀。框內多數小銅、鐵環。一面蒙羊皮或驢皮。
演奏時雙手交替擊鼓而發音。一般以右手擊鼓心,發音“咚”,用于強音;左手擊鼓邊,發音“嗒”,用于弱音;雙手擊鼓邊可作滾奏。手鼓為維吾爾黎隊合奏或伴奏時最常使用的打擊樂器。亦可作為獨奏樂器,以不同的擊奏方法演奏出美妙動聽的旋律。另有小手鼓,直徑10厘米左右,常作為民歌演唱中的伴奏樂器。
達卜早在1400年前的南北朝時就已出現,隋唐時期,達卜隨西域歌舞傳入內地。1759年以后,達卜列入清代的回部樂。長期以來,達卜廣泛流傳于民間,成為新疆維吾爾、烏茲別克、塔吉克和錫伯等少數民族的民間樂器。
新疆手鼓作為一種傳統的新疆民族音樂,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比如:香港四擊頭打擊音樂會上演的節目中,有新疆手鼓的表演;在香港鼓樂節暨香港中樂團27樂季揭幕音樂會上,也表演了新疆手鼓。同時,還有藝術家艾爾肯將新疆手鼓和西班牙吉他融為一體,使音樂的節奏更為明快。
新疆手鼓在新疆地區使用普遍。一位以“老知了”署名的文章這樣記述道:“北疆之行的開始是烏魯木齊至北屯,要走一條通過‘古爾班古特沙漠’、準葛爾盆地,花上10個小時才能走完的車程。我在車上聽著司機放著帶有新疆手鼓節奏的音樂,而相伴的是車內人們隨著公路起伏而上下左右的‘載歌載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