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關山月》樂曲源流與意趣賞析
樂曲《關山月》原為漢樂府鼓樂“橫吹曲”中的曲目,系守邊戰士在馬上吹奏的軍樂,樂曲表現了征人思鄉報國的情感。
《樂府詩集》杷這一曲歸在漢橫吹的樂類,六朝時起,就把這一樂曲看作是表現封建統治下反兵役情感的作品。徐陵《關山月》詩:“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最能代表此曲的曲情。
約1901年前后,山東濟南琴家開始將一首流傳在山東地區的民歌曲調移植于琴上彈奏。稍后,由近代琴家山東諸城王賓魯(號燕卿,公元1867年—1921年)加工改編,取名為《關山月》,并使其廣泛流傳。此曲的旋律與1910年濟南鳴盛社小曲《罵情人》基本相同,只是個別曲調和落音上有些變化,從其琴曲結構包括樂句、樂節(分句)和小節等關系上看,也是基本相同。
琴曲《關山月》為本世紀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此曲是由六個樂句組成的、帶有再現的單段體。每個樂句都有上下呼應的兩個樂節,前三個樂句均落于徵音——泛音,后三個樂句均落于宮音——實音,前面的五個樂句可反復,最后以開始樂句的變化再現而結束。曲雖短小,但音韻剛健而質樸,氣魄宏大,抒壯士之情懷,真摯感人,富有濃厚的北地音樂風味。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國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夏一峰等將李白的《關山月》一詩重新配入歌唱,在節奏、聲韻、結構等方面,詞、曲結合得都比較貼切,并得以流傳。李白《關山月》的十二句歌詞,正好配以樂曲的六個樂句,十二個樂節。后又經過許多人不斷彈唱加工,使曲意更加深刻,流傳更加廣泛。樂曲既然與李白的《關山月》結合,則樂曲所要表現的內容便自然以此為據了。詩人李白在《關山月》一詩中,著筆邊塞以述懷,譴責了古代非正義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詩中有“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的詞句,使其聽者感到琴音古樸蒼茫,曲情剛健而嚴峻!循環彈奏之后,樂曲終止了。但那結尾句的“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的余韻,仍然良久地扣人心弦,回味無窮。
現存《關山月》的曲譜,比較早的是1768年刊行于日本的《魏氏譜》,據說為明朝末年避難于日本的魏侯(之琰)所傳。歌詞就是唐代詩人李白填的“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那一首。后來在1931年刊行的《梅庵琴譜》中收錄有《關山月》一曲,音調與《魏氏樂譜》所載不同,而調式和氣韻相近,但無歌詞。
這首歌曲純樸自然,帶有一些北方民歌的韻味;它慣用同音重復,并配以大起大落的連環樂句進行,既顯示出琴歌的特色,又體現了原詩豪放的氣質和感懷的情調。近人有用琴簫合奏的形式演奏此曲,使之更富有詩意,襯托出了深切的懷念家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