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故事從哪里來?
劉索拉:寫完一本書就特別難說這本書是怎么回事,其實特別簡單,簡單地講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在結婚之前突然害怕了,怕婚姻讓她覺得生活太世俗、太瑣碎,然后折騰一下,就折騰回去了。
晨報:簡單的故事背后,應該有不簡單的內涵吧?
劉索拉:事情沒有那么簡單。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最終要看到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而且每一種感情都有一種理由,在這里面引起我思考的好多東西還是音樂,比如說噪音和和諧聲音的關系,這也是我這么多年來對生命的一種反省。我們老說噪音,其實噪音表現了更多的思想、更多的誠實,悅耳的聲音往往會掩蓋真相,所以,當一個人說盡了好聽的話,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是這樣的,好話都說盡了,滿嘴都是真誠、善良、美德,所有的所作所為都用一句好聽的話總結了,往往這個時候我們要當心,這也是我多年來對人的一個認識。
談文學
文學在于變化
晨報:你當年被稱為“現代派作家”的代表,現在還是這樣嗎?
劉索拉:以前大家覺得我好像是什么“現代派”,可能是因為我不是學文學的,我寫書憑借著自己是學音樂的,所以我寫書的結構都是音樂的方法來寫的文字,這樣的話,別人就會覺得很奇怪,怎么這樣來組織句子,怎么這樣去想故事。因為我是學音樂的,憑著音樂的理解馬上就又想到文字的理解,其實是占了一個便宜,對于節奏、文字的轉換,很多事情因為我用了另外的技術。又加上,我一直都在看我自己寫的《我的別無選擇》、《混沌加哩格楞》,其實每一個作品我都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手法,最終讓自己能夠把話說順了。
晨報:當年和你一起成名的很多人都已經成了文學界的主流,你為什么卻在這么長的時間里遠離文學?
劉索拉:其實除了少數一出手就不同凡響的人之外,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文學、藝術復興,推出來的是一批還沒弄清文學、藝術是什么的“大師”,如果對他們成功的偶然性和意外性看不清真相,將來文藝的發展還會繼續受到糟糕的影響。文學是最喜歡流動的,它永遠都在變化,如果說有人認定中國現代藝術的江山要由自己打下來的,無論時代怎么變遷,就是不掉下來,我就是大王,你不認我,我也是,那文學就等于停滯了,因為文學的圣殿不在于穩固,而在于變化。
●劉索拉
女, 1955年生于北京,具有音樂家、作曲家、人聲表演藝術家和作家等多個頭銜,她的小說被看成是我國新時期“先鋒派小說”的首批作品。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發表代表作、中篇小說《你別無選擇》并獲全國中篇小說獎,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她的小說多以音樂界的生活為素材,采用“黑色幽默”的筆法,表現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現實,筆下人物多為“精神貴族”或“迷惘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