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音樂在古希臘時曾一度興盛,但到中世紀,音樂被教會和封建統治階級所壟斷,成為他們宣傳宗教、麻痹人民、鞏固封建統治的工具,專業作品大多是教堂用的圣詠曲。到十六、十七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器樂曲、歌劇相繼出現,音樂才開始進入劇場,轉向市民。到十八世紀,音樂逐漸擺脫宗教的束縛,作曲家受文藝復興思想的影響,作品逐漸著重人性的體現和人民生活的反映,創作技法也日趨豐富和精深,遂開始西歐古典音樂黃金時代。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達,樂器也逐步改進和完善,廣大群眾成為演出的對象,加上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音樂藝術獲得很大發展。從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的今天,短短二、三百年間,對世界音樂具有深遠影響的大音樂家輩出,聞名世界的優秀的音樂作品(名著)也大量產生。在創作思想和音樂風格的先后變化方面,則形成不同的流派。主要有古典樂派"(十八世紀),浪漫樂派(十九世紀),民族樂派(十九世紀下半葉),和二十世紀起至今的現代樂派(包括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印象樂派與二十世紀的表現主義、原始主義、新古典主義、十二音體系、序列音樂、具體育樂等形形色色的流派)。歷史上著名的音樂家基本上分屬于各個不同的流派,但也有兼具不同流派的特點或先后進行不伺流派音樂的創作的。即便是同屬于一個流派的作曲家,他們的作品也是各有其民族特點和個人音樂風格特色的。
(一)古典樂派
出現于十八世紀初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主要作曲家有亨德爾、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及歌劇作曲家格魯格等人。他們受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其音樂創作力圖擺脫教會和封建宮廷的束縛,傾向自由、民主和人造主義。作品著重體現新興的市民階層的精神面貌。創作方法講究樂曲的結構嚴謹、形式完美、昔響和諧與邏輯嚴密。曲風大都淳樸、嚴肅、穩重,崇尚理性,而對情感的表現較含蓄內在,器樂曲多是無標題音樂。賦格曲、奏鳴曲式、交響曲、室內樂以及歌劇等體裁和曲式均于此時期奠定了完美的基礎。其中巴赫主要進行復調音樂寫作;亨德爾用主調與復調;海頓、莫扎特與貝多芬則著重主調音樂的寫作,其中貝多芬更著重主觀激情的表現,重視器樂的標題性,他是古典樂派向浪漫樂派發展的先驅。海頓、莫扎特與貝多芬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
(二)浪漫樂派
“浪漫”(Romance)二字是譯音,它源于中古時期描寫神話、英雄與美人的文藝作品。十八世紀德國文學常以此為題材。到十八世紀未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封建君主復辟,音樂家對現實不滿,又找不到明確的出路,精神苦悶,于是在文學的影響下,十九世紀的作曲家也走向浪漫主義。作品傾向于以古代傳說和神話、幻想故事為題材,或著重于生活現象的描繪、個人生活感受的細致體現。音樂著重感情的抒發和心理的刻劃,而不象古典主義著重理性。他們認為文藝有共性,廊以提倡詩歌、戲劇與音樂的結合和音樂的標題性,注重音樂中的詩情畫意,而對曲式結構則較靈活。浪漫樂派音樂家們,根據內容表現的需要創造了很多秤體裁形式,如:無言歌、夜曲、敘事曲、小品套曲,音樂會序曲、交響詩、抒情歌曲、聲樂套曲等。他們在創作手法方面則重視民族、民間音調的運用,音樂節奏比之古典主義更加復雜而細致,和聲手法更加豐富,管弦樂隊的編制及配器法到柏遼茲、瓦格納手中更加發展。浪漫主義樂派的代表人物,前期有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肖邦和歌劇作曲家韋伯、羅西尼、威爾第等人;同時期和中期的作曲家有柏遼茲、李斯特、瓦格納、勃拉姆斯等人,俄國的柴可夫斯基也屬浪漫樂派;在近、現代(十九世紀末一二十世紀)的現代樂派中,還有馬勒、理查·施特勞斯、拉赫瑪尼諾夫等人,他們可以說是浪漫樂派的最后幾個代表人物。浪漫樂派著名的作曲家還有去諾、比才、約翰·施特勞斯、圣-桑等人。
(三)民族樂派
十九世紀中葉,東歐、北歐和俄羅斯作曲家在吸取西歐浪漫主義音樂創作經驗的同時,著重民族音樂的建立和發展。他們努力創作既具有本國民族音樂特色,又能表現本民族的性格、愿望和生活的音樂作品。這些民族樂派的作曲家主要有俄羅斯的格林卡與,“強力集團”(以發展俄羅斯民族音樂為主旨的作曲家集團,包括有:巴技基列夫、居伊、鮑羅丁、里姆斯基一柯薩科夫、穆索爾斯基等五人)及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5芬蘭的西貝柳斯等。波蘭的肖邦和匈牙利的李斯特則兼屬浪漫樂派與民族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