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論文文章
張曦 浙江杭州市娃哈哈小學
長期以來,音樂藝術和情感的關系,以及情感培養在音樂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一直是音樂理論界和音樂教育界頗有爭議的問題之一。作為一個音樂教師,必須面對這個問題,清楚地了解音樂藝術與情感的關系,否則將無法很好地完成音樂教學任務。
一、情感在音樂藝術中的地位與作用
情感是包括音樂在內的任何藝術的組成部分,古語曰“詩言志,歌詠言”。這已明確指出了情感在音樂藝術中的地位與作用。我們認為,任何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藝術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和技巧更集中更強烈地反映生活。當然也通過特定的形式和更集中更強烈地表現人在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情感與形式在任何藝術中都是固有的、內在的、不可缺少的成份。從聲樂作品來說,如果演唱者只有激情,而沒有扎實的歌唱技能技巧,那么,即使演唱者對作品形式所含的內在的情感理解和體會得再深,也無法充分地表現出來。相反,如果演唱者只掌握了表現作品形式的嫻熟的技巧,而沒有情感,只能象鐘擺一樣機械地表達作品的形式含義,那么演唱是乏味的,難以打動聽眾的。
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認為,在聲樂教學中,技能技巧的訓練和情感培養是同樣重要的,相輔相成的。這兩方面在音樂教學中都應有自己的位置,都應作為教學的內容。在少兒聲樂教學中都應有自己位置,都應作為教學的內容。在少兒聲樂教學過程中尤其如此。因為,少年兒童在聲樂的表現藝術形式的技能技巧方面還在初步的學習和訓練階段,而他們的情感還需在社會生活和教育條件下逐步形成豐富。
但是,在當前音樂歌唱教學中,人們往往注重對少年兒童在歌曲作品的藝術形式的技能技巧方面的訓練,而忽視了表現音樂作品的內在意蘊的不可缺少的情感培養。
二、如何在少兒聲樂教學活動中培養情感
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它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被人們稱為高級情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在人的情感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它們是在社會實踐中和教育條件下形成的,往往緊密地交織在一起,這些情感交織而成的綜合體就是情操。對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就是要在音樂教育活動中一方面通過音樂的特有教育功能,培養和促進學習者的情感和情操;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和促進他們的情感和情操來深刻、完美地理解和表現所學習和演唱的音樂作品的藝術意蘊,這兩方面也是相輔相成的。
那么,如何在音樂課中的聲樂教學活動中來培養少年兒童的情感呢?
首先,我們必須從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出發來考慮。少年兒童的年齡小、閱歷淺、生活經驗不豐富,情感內容較單薄、他們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都處于形成階段。因此,我們必須結合教學內容,采取各種適合教學內容,采用各種適合的手段,從這 三方面同時來培養和促進。
根據我長期的音樂教學活動經驗,以下一些手段進行“情感培養”效果較好。
1、通過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詮釋作品的內容底蘊來激發學生的情感。
音樂作品如同其它任何的藝術作品,都具有其之所以產生的生活情感的底蘊。因此,它們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時代精神的烙印。但是,少年兒童受到生活經歷的限制,有時很難理解和體會作品所要表現的情感。即使作品的固有藝術形式(調性、節奏等)已是很大程度上預先提供了作品所要的表現作為情感外部表現的情緒的可能性,既使學生已掌握了展現這種藝術形式所需的技能技巧,如果他們缺乏產生特定情感的生活體驗,還沒有真正理解和展現作品深刻情感的話,也是不能把作品的內在情感充分地表現出來。例如,我曾教唱聶耳創作的《賣報歌》時,由于今天的少年兒童過著幸福的生活,不了解、也不可能體驗解放前報童的痛苦生活,因此,他們把“啦、啦、啦”的村詞唱得輕松、跳躍,表現了一種歡快、明亮的情緒,而不能把作品所蘊含的對報童的同情心表現出來,達不到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藝術感染力。這是,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了這首歌的來歷和歷史背景,告訴他們,這首歌是聶耳和安娥在1934年為一個名叫小毛頭的報童創作的。作者在這首歌中表達了對當時很多象小毛頭這樣的報童的深切的同情心,為他們從早到晚,忍饑挨餓,奔走街頭、兜售報紙為苦難命運呼喊不平。在這首歌曲中抒發著對報童的愛和同情,對舊社會的強烈的恨和抗議。這樣,大大地激發了同學的情感,很快他們在情感上很投入地演唱,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2、通過教師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音樂課中,教師的情感無疑是影響學生從多因素中最積極、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教師通過獨特的音樂藝術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審美情感來喚起同學心靈中情感的共鳴。情感教育過程,如同其他教育活動一樣是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整個情感教育過程也是學生審美的過程,他們在老師的啟發指導帶領下,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去進行想象性再創造的過程,使自己的各種審美心理要素進入十分活躍的活動狀態。當學生在老師的審美誘導下產生不可遏制的審美期待時,就會自覺地調動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理解等審美的心理要素。因此,教師在聲樂教學中有感情的范唱,有助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準確理解和表現、也有助于提高他們歌唱學習的興趣。
我在省編音樂教材第七冊“民歌”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清楚地了解民歌中的“勞動號子”和“山歌”這兩種體裁的區別,采用不同的演唱風格和聲音的力度節奏變化,在唱勞動號子時,我邊唱邊做動作,動作的節奏快慢是根據歌曲所表現勞動內容而決定的,“山歌”與“勞動號子”都有它的共同點、都是在生產勞動時演唱的,唯一的區別在于“勞動號子”是為勞動服務,“山歌”卻是生產勞動中的感情抒發。教師抓住這一特性,充分用聲音和形體來表現歌曲的情感,以情動情,做到師生“情感”共鳴,讓學生體驗到一種和教師協同一致獲取知識的樂趣。
3、創設情境,通過特定的情感氛圍來強化學生情感。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常用“以情帶聲,聲情并茂”這一話來啟發指導學生歌唱。為了使學生產生這個“情”,教師必須利用一切機會抓住特定的情感氛圍,來強化學生的情感教育,讓他們在真實的生活的情感氛圍中,直接體驗特定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唱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這一課教案設計中,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創設一個情境,產生一個情感氛圍,使學生以景帶情,情景交融。在發聲訓練這個教學環節中,我用上節課學過的勞動號子體裁的民歌《拉蓬號子》最后二部合唱樂句,作為發聲練習曲。
我在指導學生歌唱發聲時,假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們全班同學都是小漁民,站在漁船的甲板上,大家望著滿滿一大漁網的“金黃魚”“銀帶魚”,漁民門露出了喜悅的笑臉,他們五人一組有節奏用力地拉著漁網,嘴里唱著“拉蓬號子”。在這樣的環境氣氛下,學生的歌唱狀態最佳,氣息會自然下沉,小腹有緊張度,并能克服學生歌唱時下巴肌肉僵硬的毛病。
在新歌教學這一環節中,我運用電教手段揭示教材內容,并自己拍攝MTV帶,請校合唱隊的一位男同學,扮成四川當地某一少數民族兒童,在吳山樹林中迎著太陽邊唱邊跳,通過這一組生動的電視畫面,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促進對歌曲的的理解與感受,提高學生對學唱這首歌的興趣。
我把整個教學過程都環繞這一主線,那就是:以境帶情,以情帶聲,陶冶情操,有意識地創設歌唱教學高潮,引起學生們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我們在音樂聲樂教學活動中,必須在教授學生的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時,注重“情感教學”,利用課堂教學的集體活動形式,采用情趣盎然的審美方式,接受情感信息來受到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審美熏陶。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提高學生的素質,只有當教師與學生的情感真正的投入,才會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