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是一首在中國大地上廣為傳誦的民間歌曲,旋律樸實優美、婉轉動聽。很多作曲家都以《孟姜女》的曲調為素材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器樂作品,古箏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篇幅有長有短,程度有淺有深。有的改編成古箏作品后,成功運用了古箏某些特有的技法來豐富樂曲的感染力,使其聽來更加如泣如訴、凄美感人。這里選取的是一首特別為初學者設計的古箏小品,手法相對簡單。不過在這首小曲中首次出現了“上滑音”和古箏演奏術語里被稱為“快四點”的指法,值得大家關注。
我們知道,古箏的指法組合是十分龐雜的。各種組合的稱謂也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歸納起來十分凌亂。傳統的理念是以左右手來劃分功能區的,右手司彈,左手司按,因此才有“右手言表,左手言心”之說。一般人認為,古箏音樂之所以如此美妙動聽,感人至深,歷經千年而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左手“以韻補聲”的功能。所謂“以韻補聲”,是指右手彈弦得音后,左手在琴碼左側以“揉”、“按”、“滑”、“顫”等手法作韻,增加琴弦的張力,使音高發生奇妙的變化,以取得“蕩氣回腸”、“凄楚哀怨”、“淺吟低唱”、“百轉千回”等藝術效果,“以韻補聲”是人們對傳統古箏演奏藝術特點標志性的印象和總結。我以為,雖然“以韻補聲”的提法很形象,也很經典,但“補”字會給人以厚此薄彼的感覺,覺得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為古箏雙手配合演奏時突出的是“陰陽”,它創造出的聲線講究的是“虛實”。應該強調它“聲韻并重”的藝術思想。很多學生不注重傳統箏樂“韻”的變化,我想這可能就是“補”的理念使然。另外,我們不能片面地把“按”、“滑”、“揉”、“顫”等等手法歸納入左手技巧體系里去,因為在有些現代作品里,左手彈奏時是用右手來作韻的,而且彈奏發音現在也早不是右手的“專利”,現代箏曲左手已經大量參與到彈奏中去了。顯然,把“托”、“抹”、“撮”等技法歸入右手指法體系里,不是十分合理。建議用“彈奏體系”、“按滑體系”來歸納和細分古箏的各種技法,使大家一目了然,盡量避免古箏指法稱謂混亂無序的狀態出現。
在《孟姜女》這首樂曲中,要注意滑音度數的變化。雖然該曲全部使用的是“上滑音”,但卻有大二度和小三度的區別。就這首作品來說,上滑音所達到的音高,基本都以相鄰的高音弦為準,這是這首樂曲的五聲音階風格和古箏五聲音階的特性決定了的,雖然由于各種原因譜面并未明示,但還請注意認真區別之。再者,還要注意滑音的速度和過程,彈出的“實”音和滑出的“虛”音時值要均等,節奏要平穩。演奏滑音時手、腕、臂、身應該充分配合,不能僅僅依靠手指的力量,不然不但難以達到所求的音高,而且會給整個身心帶來不必要的緊張。
從第三行開始,音樂發生了變化.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出現,創造出一種急切而又緊張的氛圍。譜面標明了“勾”(大指)、“托”(中指)、“抹”(名指)、“托”(大指)依次快速奏出,這就是江浙箏派稱為“快四點”的組合指法。這一指序在以后的學習中會經常遇到,是古箏傳統技法體系里較為常用的套路。由于此技法在演奏時需要一定的速度和耐力,因此還需有正確的方法加以訓練。掌握好這個技法的關鍵,是處理好大指與其它手指的關系。從手的構造上來說,大指處在其它四指的對面。看起來雖然孤單,但作用卻極其重要。有了大指從另一個方向帶來的力,我們才能方便地拿捏起東西來。古箏的各種指序編排,都是利用大指和其他手指的關系來進行“順”、“逆”的調整和轉換,不斷“化逆為順”,從而順利完成音樂的表現。“快四點”的彈奏要點,就是要協調好腕力,充分運用大指與中指、大指與食指的連接形成的“一來一回”的鐘擺式擺動,利用其慣性,使快速彈奏變得輕松和連貫。
孟姜女千里尋夫的動人故事,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其堅貞的個性、苦難的經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因此在演奏這首作品時要注意到這些藝術表達上的特點,即使是“快四點”技法,也不要過于華麗和炫耀,深情、哀婉應該是這首作品的音樂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