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素霞
內容摘要:文章主要論述了學生在學習輪音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些錯誤,并針對這些錯誤提出相應的訓練方法,以期使學生的輪音技巧得到進一步提高。
揚琴是我國主要的民族樂器之一,流傳甚廣,深受各地區人民和文藝愛好者的歡迎和喜愛。它的高音部音色清脆、悠揚、明朗;中音部音色優美、抒情;低音部音色渾厚、飽滿。因此,它不但具備了獨奏的條件,同時也適于作為其他樂器的伴奏,在民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樂器的改革,揚琴在演奏技巧方面,借鑒和吸收了外來樂器和姐妹樂器的技法,從而發展成許多特殊的演奏手法:如輪音、滑音、顫竹、吟音等多種多樣的演奏方法。
輪音也稱“輪竹”,是從交替竹加快速度后發展為密集的輪奏,也是揚琴演奏技巧中最常用的一種演奏法,幾乎在每首中型以上的樂曲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凡是聆聽揚琴古曲《春江花月夜》的人,經常會為那舒緩、細膩的輪音表現力所折服,正是這種特定的音響塑造了溶溶月色的優美情境而令人陶醉;而聽過《將軍令》后,又會被其中那雄健而激越的輪音所震撼,使人仿佛感到古代漢營前主帥升帳、兵將列隊的威武氣派。這正是揚琴演奏藝術中輪音的特殊效果,以及由此而生發出來的獨特美感?梢姡鼘P琴演奏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都感到輪音比較難于掌握,在學習中經常會進入這樣那樣的誤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腕、臂緊張,身體僵硬。
有的學生學習心切,急于求成,見到老師輪音彈得快,以為只要快就好聽,一著急,也顧不上老師有關手腕要放松,手指配合帶動的叮嚀,就以肘部為支點,抬起手臂直直地敲下去,這樣雖然可獲得一時的快速,但是敲出來的輪音不均勻,音色、音量不統一,或虛或噪,而且由于手臂僵硬,身體動作也跟著緊張,不能做到放松自如,演奏時便會感到十分疲勞。
其二,手腕、手指不能很好地配合。
有的學生鑒于認識和理解的偏差盲目模仿,看到教師在彈輪音時中指、無名指、小指飛快地抖動,誤以為只要這三個手指配合得好就行,故而忽略了手腕的軸心作用,造成了輪音不均勻、速度提不上去的情形。另外有的學生則只注意到老師手腕在快速輪音時的左右顫動,在其手腕還不夠靈活、放松的狀態下,就單純地模仿了這個動作,雖然暫時速度有了,但是琴竹抬不高,動作顯得僵硬,或聲音發“飄”,或輪音長度不夠等,形成無法控制輪音強弱及時值的現象。
其三,左、右手用力不均衡,“左低右高”。
在揚琴的輪音演奏中,嚴格要求左右竹在高度、靈活度以及力度上要保持一致,這樣敲出來的輪音才能均勻,有美感。可有的學生左手遠不如右手來得靈活,平常又對左手練習不夠重視,練得不多,故造成在彈輪音時“左低右高”的現象,也就是在擊弦時左手手腕抬得低而右手手腕抬得高,這樣彈出來的輪音相應的就“左輕右重”,磕磕巴巴的,美感盡失。
其四,擊弦點不統一。
揚琴的高、中、低音區擊弦點略有不同:高音區正確的擊弦點是在距琴碼1cm左右的地方,中音區是1.5cm,低音區則是2cm左右的地方。在這里,揚琴的音色基本能達到高音清亮、中音飽滿、低音濃厚。若是過分靠近琴碼擊弦,則琴聲干澀;反之,離琴碼過遠,則高音虛散、中低音易帶雜音?梢姡煌膿粝尹c所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有些學生彈奏時手腕、手臂、手指的狀態均很好,配合起來也覺得協調,可是聲音卻不和諧。這又是為何呢?原來是擊弦點不在同一點上,往往是右手偏右、左手偏左,這樣敲擊出來的聲音就較刺耳,這對很好地表現樂曲的內涵及意境無疑是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