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了。由于它的音色優美動聽,極具表現力,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從古至今,古箏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時期的樂器形制、演奏藝術和音樂都是在不斷變化的。隨著歷史的變遷,古箏音樂在河南、山東、浙江、廣東、福建等各地廣為流傳,并依照各地方的方言和習俗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地方流派。筆者結合幾年來的從事古箏教學的體會,談談古箏的啟蒙教學。
一、演奏姿勢
俗話說:“不依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彈奏姿勢是彈好古箏的關鍵。許多學習古箏的學生在開始學習時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只是一味地想彈奏樂曲,這是錯誤的。彈奏動作、技巧的好壞都與彈奏的姿勢有著直接的關系,正確的彈奏姿勢要注意以下幾點:
1、坐凳子的1/2,身體自然放松、坐端正,要距離琴身卜2拳左右,身體的中心要對準第一個琴碼。
2、兩肩齊平,兩臂自然下垂,右手握成空心拳側放在軸弦盒上,左手則順著琴碼的方向斜方放置。
3、雙腳平放在箏架內或者是把右腳踩在箏支架的橫木上、左腳斜前方放置,像體育中稍息時站立的姿勢。
有了好的姿勢后,接下來要談談演奏時的基本手型:
二、演奏的基本手型
談到手型我們先要看看右手的兩種彈奏方法:夾彈法和提彈法。
夾彈法是一種傳統的彈奏方法,它是運用手掌的力量向古箏面板方向用力,當手指彈完弦后,繼續用指尖壓往下一根弦。這種彈法的特點是無名指支撐在岳山邊,由于彈奏后手指停在下一根弦上,所以彈出的音色渾厚、發音充分、清晰。
提彈法是手指在彈奏時,指關節彎曲運指方向與弦平行,而不是朝古箏面板方向彈奏,手指彈完弦后不保留在弦上。采用提彈法時,手保持弧形,如同握東西一樣,彈奏時力量集中在指尖,各手指獨立彈奏,換弦時手型整體移動。因為它靈活、方便,在彈奏快速樂曲時能充分發揮其優勢。
無論我們采用哪一種彈法,手臂、手腕、肘部都必須要放松。有些同學在彈琴時由于過分用力把手臂架起或夾住都是不對的,手臂應打開距離身體一拳左右,手腕在彈奏時要稍高于或與手背齊平,要使力量要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送到指尖。
三、基本演奏技法
1、右手指法組合
這套指法由右手的大指、食指、中指協作完成,演奏時要求手放松呈弧形,手指第一關節主動觸弦,運指時要求動作要快,有爆發力,彈出的音色要清晰、明亮、有顆粒感。很多同學在彈奏這一指法時用手指根部運動,這樣手指的動作過大,就不容易彈得很快。
2、和音彈奏
大指和中指同時觸弦的彈奏叫八度和音,傳統古箏指法稱之為“大撮”或“大反撮”。大指和食指同時觸弦的彈奏在傳統古箏指法里稱為“小撮”或“小反撮”。它們有兩種彈奏方法:第一是夾彈法,彈奏和音時右手扎樁,手指同時向面板方向用力彈奏,彈完后手指自然搭在下一根弦上。第二是提彈法,彈奏時手保持弧型,手指同時用指尖觸弦,彈完后迅速離開琴弦。有很多學生在彈和音時,兩個手指在彈完音后粘在一起,這樣是不行的,會影響到下面音的彈奏,正確的做法是在彈音時大指向外,食指或中指向內,象擰瓶蓋一樣,這樣就可以避免出現上面的現象了。
3、搖指
它是古箏演奏的重要技巧之一,有多種彈奏方法,如:食指搖、大指搖、懸手搖、分指輪等等,在這里著重談談大指搖和懸手搖。
大指搖和懸手搖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用大指完成的。不同的是大指搖是用右手的小指為支點,食指緊捏住大指假指甲的根部,以前臂轉動來帶動手指的彈奏。而懸手搖是把手離開琴弦,在琴上沒有支點,靠手、臂、腕控制的彈奏。無論是哪一種搖指都要求彈奏得均勻、持續、連貫。在練習的最初階段,采用變換節奏的辦法如:先慢練習,在動作準確后,再逐漸加快練習會有很好的效果。
4、揉弦、滑音、按音
揉弦是左手重要的演奏技法。 揉弦的奏法是在右手彈弦后,左手保持弧形,用食指、中指或食指、中指、無名指輕輕靠弦,以腕關節上下運動,按壓琴弦,使弦的張力發生變化,產生波浪式的音響效果。
5、歷音
也稱為刮奏,是古箏中極富特色能體現古箏的神韻和特性的技法。它演奏的方法和變化是很多的,可以表現出水、風等自然景色,學習時可先掌握上、下行厲音的彈奏。
旋律由低音到高音的彈奏稱為上行厲音,反之則為下行厲音。在彈奏上、下行厲音時,有些學生手指的第一關節凹進去了,在彈的過程中假指甲容易卡在弦上,正確的做法是把手指指尖向外彎曲,對弦產生阻力,使彈奏的音清晰、流暢,手指也不會卡在琴弦上了。
以上這些是筆者對古箏啟蒙教學的初探,總之,古箏的學習是漫長而艱巨的過程,學生應通過教師的講授結合自身的實踐,持之以恒,刻苦學習,必能取得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