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春曉》創作于20世紀80年代,樂曲描繪了西藏高原冰雪融化時呈現的美麗景色,表達了西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樂曲引子部分寬廣、舒展,運用了西藏山歌的音樂特,描繪了雪山融化,春天到來的美麗景色。第一段則運用了西藏的“酒歌”旋律,優美、抒情,表現了藏族婦女舒袖歌舞時的情景。經過一段散板的刮奏,樂曲進入了快板段落,這里的舞蹈節奏性很強,運用了當地踢踏舞的旋律及節奏特點,速度較快,表現了藏族男同胞穿著靴子歡慶歌舞時的熱烈場景,樂曲最后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結束。
引子中搖指的力度要由弱漸強;輔之與左手的琶音及刮奏,使旋律舒展、寬廣,象征了巍峨的雪山、廣闊的西藏土地。幾個三連音的音色要柔和,不要太粗。緊接著地一段的慢板為速度較慢的舞蹈,其中引子結束后進入中速的第一小節,帶有裝飾音的演奏,模仿了二胡弦樂的效果。滑音的演奏不同于上滑音,左手下滑要快一點,整段旋律色彩要含蓄些。爾后出現的右手搖指加左手的分解和弦伴奏的技巧再現了這一主題。右手的搖指要使旋律有連貫性,不能斷開。左手的和弦要清楚,練習時需兩手分開練習。熟練后,再雙手合在一起演奏。經過一段散板(即左右手的刮奏)之后,樂曲進入了快板部分,這時運用的是踢踏舞的節奏特點,因此左手的伴奏音型非常重要,一定要和右手的演奏準確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展現它的風格。結尾時,有一個掃搖的技巧,在掃弦加掃搖中,力度放出,將樂曲推向高潮,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