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射鼓》這是一首陜西秦箏音樂風格的創作曲,作者是西安師范大學的曲云教授。此曲作于1980年,并在1983年第六界亞洲音樂論壇上被評為優秀音樂作品。樂曲由西安鼓樂傳統曲牌《月兒高》、《柳親娘》、《香山射鼓》等曲牌聯綴而成,運用了民間慣用的起承轉合的傳統套曲結構,描繪了陜西關中一年一度的“香會”活動的。并以深沉、內在、具有濃郁陜西地方風格的旋律,表現了香客們的虔誠的禱告和高遠空曠虛無縹緲的意境,以及鼓樂陣陣,詠唱轟鳴,進山朝拜的人群熙來攘往的活動盛況。是陜西箏派的代表曲目之一。
引子安靜、深沉、飄渺,恰似一幅望不到邊際的林濤與無數重疊而幽靜的山巒。
第一段為主題音調,慢而柔美,刻畫出高聳的宇宙、虔誠的禱告、深厚的低唱。這里要的講的就是“劈”這個指法。在譜面上所要用“劈”來演奏的音都標記得很清楚,一定要按指法標注來演奏。基本上都用于句尾。在慢板中,總有一些后綴句,要劃分好樂句,分清樂句的輕重處理。另外慢板中左手的顫音幅度要大一些,不要演奏的太快,只要演奏得清楚就可以了。這樣后面的快板速度才可以表現出來。
第二段以右手搖指伴以左手低音,表現了山巒虛無縹緲間的意境。
自由地這段散板要掌握好速度的伸縮運用和強弱處理。這首樂曲的快板不是很難,但速度一定要上去。雙撮那段要注意不要兩遍的力度一樣,第一遍稍輕,第二遍強,最后強收結束。
第三段描繪一幅香煙繚繞、眾生詠唱、敬香人熙來攘往的音響畫面,并逐漸將樂曲推向高潮。
樂曲的末段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展示的是人們在舉行香會時那種熱烈歡騰的場面。樂曲在這一氣氛中嘎然而止,仿效了“珠聯千拍碎,刀解一聲終”的終止式。
樂曲的引子是一串清脆的泛音與華彩的琶音,并伴以由弱到強的搖指、由遠而近地描繪空山香煙裊裊,響起了梵音的情景。
第一段具有濃郁的陜西風格,運用了陜西地方戲曲的音樂特點,如“4”向“3”的傾向游移。
左手的雙按技巧,即大指與食、中、無名三只手指的合力按弦交替進行。否則旋律就要中斷,音樂不能完整。
同時左手的揉、吟、滑、按,加上右手的劈、大撮等技法的運用,更準確地表現了樂曲的風格。
隨后一段右手密集的搖指伴以左手的低音,節奏易拖延,速度應與第一段保持一致。
第二段采用了潮州箏所特有的“勾搭”技巧,演奏時手腕不要上、下跳,使旋律有整體感。在以持續的搖指演奏、由 ff 的強度漸弱到 ppp 作一個短暫的休止后。左手在低音奏出單音與右手在高音區奏出和響,造成云鑼四起、鐘聲齊鳴的音響效果,使樂曲自然進入到熱烈的末段。此段雙手交替的演奏法,有意模仿了西安古樂中打擊樂的“點子”,演奏時注意手臂的放松及手指關節的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