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是用聲音塑造音樂形象,通過人們聽覺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使人獲得美的享受。馬克思曾說過:“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 無論演奏者還是聽眾都需要通過聽覺來欣賞音樂,鑒別其藝術效果的優劣。可是筆者在幾年的小提琴教學中卻發現許多學生對自己的演奏充耳不聞,對樂譜的要求視而不見。所以在小提琴學習中,應重視音樂聽覺的訓練。
一、音樂聽覺訓練的重要性
大凡優秀的音樂家都具有敏銳的聽覺能力,他們在有意或無意聆聽的狀態下,其神經聽覺器官和分析器官都保持著高度的職業敏感性,這種敏感的聽覺不是天生的,而是長期訓練的結果。所以,對于學習小提琴的人來說,訓練出一雙有著高度審美力和鑒賞力的敏銳的耳朵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小提琴作品中,那充滿了人性生命韻律的節奏,那微妙細膩的難以言傳的“意境”所造就的藝術境界,都不是僅僅靠演奏時盲目的本能沖動就能愉快勝任的,而是在審美聽覺的控制下才能做到。所以,小提琴演奏者必須具備敏銳的聽覺能力,使之能勝任小提琴音樂的演奏要求。演奏時必須用聽覺去判斷演奏是否達到滿意的藝術效果——音的準確性、發音的科學化、力度的層次、節奏的脈搏、樂句的均勻、旋律的流暢、風格的準確、形象的完整等。總之,敏銳的聽覺能力對于學習小提琴演奏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二、音樂聽覺訓練的特點
許多學生演奏時思路混亂不清,除手指基本功的原因外,多數是因為聽覺的原因造成的。這些學生只是被動機械、無目的地在聽,對自己演奏音樂作品時的音響,只有一種模糊的印象,聽覺是混亂的,而且不知該如何聽。所以,小提琴學習中音樂聽覺的訓練就是:學生必須在敏捷的思維下,按音樂進行的規律將無意識、混亂的聽覺調整為清晰、有目的的聽覺。這種訓練能夠促使學生從特定意義出發進行學習,充分調動自己的聽覺器官,培養發揮自己的聽覺能力。
小提琴學習中的音樂聽覺訓練,不是單純的音的高低聽辨,也不是僅僅用耳朵去聽。“聽”是心理在聲音上的運用,而耳朵只是身體的器官,具有一種聽覺機能,一般情況下聽覺機能所起的只是消極作用,這可能聽見也可能聽不見。比如,在教學上,若學生不能專心地傾聽自己演奏的聲音,可以試著讓他們側耳、閉目、把頭貼在琴上,效果特別顯著,這是因為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聽力上了。所以“聽”是耳朵的功能,而凝神細聽則是一種心理功能,小提琴學習中的音樂聽覺訓練就包含了這種心理功能訓練,是學生集中于大腦的聽覺訓練。教師的任務就是不斷地向學生發出信號,讓學生注意聽,并告訴他們所要聽的內容和如何去聽,引導學生掌握音樂中的各種因素,讓學生時刻保持聽覺的警覺性,在清晰的思維控制下,有目的地進行。
三、音樂聽覺訓練的要素
1.旋律聽覺
音樂作品中,旋律是核心。旋律本身有兩個要素,即音高和節奏。人在對旋律的感知中是依靠自己的聽覺經驗,逐步形成了人對音樂中音的高低與長短的組合能力,這使音高與節奏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節奏的彈性是與旋律的彈性攜手并進的,也就是說,節奏隨著跳進和級進的變化也有靈活的變化,而且長的音值原則上適合于跳進運動,短的音值適合于級進運動。”[1]這種音高與長短的結合形成了人在對旋律感知中的聽覺習慣,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旋律形態。也就是說,人并不是對逐個音的音高孤立地進行感知。音的長短、級進和跳進等旋律進行規律,音高與節奏的不同組合,以一個整體而作用于人的聽覺,在感知記憶中是以一個相對的整體來記憶并積累。所以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旋律時,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在聽覺的控制下進行。
(1) 注意聽完整的旋律線條。首先必須準確地劃分旋律的句讀,演奏時要細心地聽旋律的每一個音,聽各旋律聲之間的銜接,使其語氣表達完整。
(2) 注意聽流暢的旋律線條。在聽到完整旋律線條的基礎上,演奏時要時刻注意傾聽旋律線條的流暢性。特別是當旋律的某種特點的技巧出現時,由于技巧的難度而影響旋律進行的流暢。如:我們在聆聽許多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時,可以發現在這些作品中幾乎都有集中全曲主要的音樂素材而發揮高難度演奏技法的華彩樂段,大部分人在演奏華彩樂段時常常會不流暢。練習時學生首先要克服技術上的難點,然后還要注意旋律進行時的方向點,演奏時要有傾向性地走向這個點。
(3) 注意聽旋律的表情。在演奏時,要細心傾聽旋律的表情,首先要把握住旋律的風格,領會旋律的語氣韻味,在此基礎上,演奏旋律時的力度變化、音色變化、輕重緩急、起伏跌宕,都必須用聽覺仔細檢驗。
2.音準聽覺
小提琴作品中除了旋律外,還要注意音準聽覺的訓練,音準是弦樂器專業最基本的要求,同時也是小提琴最難掌握的技術。良好的音準主要是建立在由耳朵指導的觸指感覺上的。實際上就是要求演奏者在腦子里首先要有一種固定的音高概念,也就是預先聽覺。具有這種預先聽覺的演奏者絕大多數是需要通過后天的訓練而形成的。同時,演奏者天生的音準素質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很難指望一個五音不全、毫無音高概念的人會有音樂發展。當我們的耳朵具備了控制音準的能力,然后我們通過各種練習,將視覺、聽覺、觸覺加以結合,并通過長期嚴格的磨煉,最終達到把握音準。可以說養成這種隨時聽辨音準的好習慣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需的。具備了這種對音準的敏銳性,將大大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準。在訓練音準時,可注意以下幾點:
(1) 手的框架。左手的框架是手指的基本位置,也就是在任何琴弦,任何把位的1、4指的八度音程。在這個八度框架之內,2指和3指各有兩個位置,在手指所到的任何把位,無論是哪個位置都應當將框架的感覺記住。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八度框架的位置形狀保持到第六七把位后,在更高把位時由于弦短了,音準的距離位置也逐漸變得密集了,手的框架才有所改變。此時,也就是在第八把位時,手框架的距離是第一把位時的一半。
(2) 左手的換把。左手的換(轉第87頁)(接第81頁)把是小提琴技術的重要環節。“換把的過程為——手在指板上的觸覺以及拇指的作用,聽覺在換把中的作用,這三者的結合是給手指以正確的音準距離感的關鍵。”[2]聽覺在換把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盡一切可能培養自己聽的習慣。當演奏中出現任何不需要的音準效果時,要不斷訓練自己的肌肉有調解的功能,而具備這種功能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聽的辨別能力。在換把前認真地聽,以及在換把位的過程中,聽著聲音逐步達到新的音高。耳朵就能非常有效地增加和維持觸覺所提供的距離感。
(3) 音階的訓練。著名小提琴大師席蓋提說:“音階是小提琴演奏中一個永恒的基礎部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它的練習價值是不變的。”作為小提琴學習最重要的基本功——音階的練習是每一個學生不可缺少的學習內容。卡爾·弗萊什說:“在音階練習的過程中,音準和流暢性同樣重要。在一定程度的范圍內進行慢速度練習,取得完美音準的條件下再逐級加速。”[3]在慢速度練習時應注意聽每一個音的音準,要對不準的音符提前進行必要的調整。因此對指板的熟悉,對音與音之間距離的準確測定,都需要通過音階練習來達到要求。
3.發音聽覺
學生在學習小提琴演奏時還必須訓練發音聽覺。因為發音問題不是一個單一性的問題,是一個綜合了各種動作、技術、技巧、基本功、聽覺審美觀、藝術情趣為一體的極復雜的問題。因此用聽覺來檢驗發音的好壞,質量的高低,是最客觀的方法。要聽發音、聽力、聽振動、聽音質、聽音色、聽音樂的感覺。發音的技巧是整個小提琴演奏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純凈的發音是情感最有效的闡釋者。然而發音與小提琴的其他技巧一樣,只不過是一種表現手段,任何一種技巧只有和音樂表現結合在一起,才能表達音樂的真正含義,才能與聽眾產生共鳴,才能有最精彩、最出色的演奏。因此學生在練習時,不能對音質的好壞無動于衷,應該清楚地知道或聽到其變化,在聽覺的控制下,將最好的發音表現出來。
美妙的音樂會使人感動。只有在敏銳耳朵的監督下才能演奏出美妙之音。學生要有意識地進行音樂聽覺訓練,要依靠人的主觀能動性,建立良好的音樂聽覺。人的素質環境、教育只是音樂聽覺形成的前提和條件,而積極主動的音樂實踐活動才是形成良好音樂聽覺的關鍵所在。因此,對于從事音樂專業的人來說,更應該積極地培養自己的音樂聽覺,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聽覺水平。相信通過努力,在科學的訓練方法下,每位小提琴學習者都會具備專業演奏家的音樂聽覺能力。
參考文獻:
[1]恩斯特·托赫著《旋律學》,人民音樂出版社,第77頁.
[2]楊寶智.漫談林耀基的小提琴教學(A).怎樣提高小提琴演奏水平[C].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編輯部,1998.
[3]卡爾·費萊什.小提琴演奏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1.
作者單位:皖西學院藝術系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